2019 年的諾貝爾生理或醫學獎,得主為 3 位:William G. Kaelin Jr (哈佛大學)、Sir Peter J. Ratcliffe(牛津大學與法蘭西斯克里克研究所)、Gregg L. Semenza(約翰霍普金斯大學)。貢獻是:「發現細胞如何感應,以及適應氧氣供應(for their discoveries of how cells sense and adapt to oxygen availability.)」
發現超譯:
動物需要氧,把食物轉化為有用的能量。而氧濃度改變的時候,細胞將如何適應?
三位諾貝爾獎得主的發現是,氧濃度改變時,基因因應變化的分子機制。這些知識讓我們更加認識,氧濃度怎樣影響細胞代謝與生理功能;也提供對抗貧血、癌症,與其他疾病的策略。
〖氧氣濃度與紅血球生成素〗
動物面臨缺氧(hypoxia) 的狀況時,紅血球生成素(erythropoietin,簡稱 EPO)這種賀爾蒙的表現會上升;而紅血球生成素基因表現的調控方式,被 Semenza 找到。
紅血球生成素多半表現在腎臟,然而,Semenza 與 Ratcliffe 爵士的研究都發現,不只腎臟,全身許多細胞都會對缺氧起反應,因此感應氧含量這項能力,是各種不同細胞普遍配備的。
〖HIF—調控紅血球生成素表現〗
Semenza 找到一種蛋白質複合體,會調控紅血球生成素基因的表現,稱作「缺氧誘導因子(hypoxia-inducible factor)」,簡稱 HIF。這類靠著接上 DNA 序列,以調控基因表現的蛋白質,叫作轉錄因子(transcription factors);HIF 複合體有兩個蛋白質部分,HIF-1α 和 ARNT。
〖VHL—也影響缺氧反應〗
氧氣濃度高的時候,細胞中的 HIF-1α 很少;氧氣降低後,HIF-1α 增加,再接上 DNA 上的調控序列(所謂的 HRE),與快樂的夥伴們一起作用,讓紅血球生成素基因表現提高。
在缺氧的狀況下,HIF-1α 會受到保護;但是氧氣濃度正常的時候,HIF-1α 蛋白質會很快消逝,被 proteasome 摧毀(2004 年諾貝爾獎得主!)。即將遭到毀滅的蛋白質,會先被一種短短的胜肽 ubiquitin 標記,然後 proteasome 就會找上門摧毀它。
癌症學家 Kaelin Jr 那時研究一種遺傳性疾病「馮希伯-林道症候群(von Hippel-Lindau’s disease,簡稱 VHL disease))」。癌細胞假如缺乏有用的 VHL 基因,低氧調控基因的表現將異常地高;但是如果配備正常的 VHL 基因,一切會恢復正常。由此推論,VHL 應該也牽涉在缺氧反應當中。
氧氣濃度正常下,會有一種蛋白質複合體將 ubiquitin 標記到 HIF-1α 蛋白質上,使蛋白質隨後被摧毀,而 VHL 是其中的一部分。Ratcliffe 戰隊的關鍵發現是,正常氧氣濃度下,VHL 和 HIF-1α 兩種蛋白質之間會發生蕉流,使得 HIF-1α 被摧毀。
〖VHL與HIF的蕉流〗
不同氧氣濃度下,VHL 與 HIF-1α 的蕉流是如何進行?
正常氧氣濃度下,HIF-1α 蛋白質在 2 個特定位置上,會被一種酵素 prolyl hydroxylases 加上羥基(hydroxyl groups,就是 -OH),稱作「prolyl hydroxylation」。此一標記會被 VHL 辨識,並連接到 HIF-1α 蛋白質上頭,導致 HIF-1α 隨後的毀滅。
〖有氧與缺氧的平衡〗
至此,我們知道細胞面臨缺氧時,如何切換基因表現以應變逆境;這是一套概念上很聰明,十分精巧的機制。不要被一堆人類發明的名詞迷惑,簡單說,細胞對這套調控機制是在玩弄平衡,最上游的影響因子,就是氧的多寡,靠著氧化本身控制大局。
HIF-1α 是種不斷製造的蛋白質。但是當氧含量充足,也就是正常狀況下,因為氧很多,所以細胞質中的 HIF-1α 會被氧化;然後 VHL 會發現被氧化的 HIF-1α,叫來拆除大隊把 HIF-1α 分解掉。
然而,若是氧含量不足,也就是缺氧狀況下,沒有多餘的氧用來氧化 HIF-1α,如此一來 HIF-1α 就能好好的活著,並聚集在細胞核中,和夥伴 ARNT 一起去啟動缺氧狀態下的調控基因,讓這些基因作用,因應缺氧逆境。
〖擬人化解釋版本〗
可能有人還是看不懂,擬人化解釋試試看。
缺氧是少見的災難,需要一整套應變計劃。但是又需要快速反應,所以平常就要預先準備,狀況發生時才能搶時間。做法是,隨時安排一個機器人,唯一工作就是一路向前走向前走向前走,最後按下啟動緊急計劃的按鈕。
但是沒有缺氧的時候,又不能真的讓它按下按鈕;因此機器人出發以後,走到半路,就會被氧殺死。然後換下一位機器人出發,不斷地重複。等到氧不夠惹,機器人終於可以一路走到底,按下按鈕,啟動缺氧應變計劃。
為惹應付缺氧的逆境,細胞平時不斷預先付出一點小代價,換取狀況發生時能夠迅速反應的時間。
趣聞:諾貝爾獎頒獎時,Ratcliffe 爵士正在努力生產研究計劃。計劃死線不等人,即使你是諾貝爾獎得主!
via 推特
〖生理與病理,受到氧濃度影響〗
三位諾貝爾獎得主的研究,讓我們更加認識不同氧氣濃度,如何造成不同的生理反應。
生理上,細胞感應氧氣的能力相當重要,讓細胞在低氧狀態下能夠適應,例如劇烈運動後的肌肉細胞。還有些長期一點的生理反應,如製造新的血管、生產更多紅血球,以及免疫反應,另外對於胚胎發育也很重要。
細胞的代謝深受氧含量的影響,因此氧氣感應也是許多疾病的核心議題。例如慢性腎功能衰竭患者,往往由於紅血球生成素降低,而罹患嚴重貧血。它對於癌症影響也很重要,腫瘤組織中,血管能因此增生,也能重塑細胞的代謝反應,讓細胞發展的更加腫瘤。
氧氣感應是學術業與製藥業,如今關注的焦點。
諾貝爾獎網站新聞:
The Nobel Prize in Physiology or Medicine 2019
頒獎記者會影片:
Announcement of the Nobel Prize in Physiology or Medicine 2019
Nature 新聞:
Biologists who decoded how cells sense oxygen win medicine Nobel
Science 新聞:
Medicine Nobel honors work on cellular system to sense oxygen levels
歡迎光臨粉絲團一起討論:盲眼的尼安德塔石器匠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