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地懶(giant sloths)不少人沒有聽過,或是只有模糊的印象。他們主要住在南美洲,3500 萬年來曾經衍生出大批型號,是當地主流動物之一,如今卻幾乎完全滅團 QQ。這個 2025 年的論文,以體型為主軸,探討大地懶的演化史。
The emergence and demise of giant sloths
現存於世的二趾樹懶、(三趾)樹懶,是這個大家族殘存的近親,但是也不算多近。這兩者和多款地懶,分類上都屬於不同「科」,分家數千萬年。
論文選擇的切入點是,什麼因素影響「體型」的變化? 大地懶共同祖先的衍生型號們,體型差異相當驚人。最大隻破一公噸,最小隻只有幾公斤。
這個論文主要使用化石型態,少少的遺傳學資料,建構成員的演化關係。和人類一樣,可以用長骨(大腿骨)的尺寸,估計全身的體型。
演化史上,地懶曾經有 3 次獨立突破 1000 公斤成為巨巨。磨齒獸總科 2 次(Mylodontoidea,二趾樹懶在這群),大地懶總科 1 次(Megatherioidea,樹懶在這群)。體型的另一端,獨立縮小的地懶支系也出現好幾次。主要和生活方式有關,住在樹上,體型縮水。
生活方式能分為三款:平地、半樹棲、樹棲。從親戚關係推敲,大地懶的共同祖先,應該是住在平地的中型動物,介於 70 到 350 公斤。 後來由於各種因素,在不同棲位,衍生出各種型號。
住在平地的地懶,變化範圍最廣,容易巨大化。模型估計,最理想的體重為 758.6 公斤。後來不少地懶與樹木發生關係,衍生出半樹棲和樹棲。想也知道,幾百公斤的巨巨不適合長期待在樹上。估計理想體重,半樹棲為 79.4 公斤,完全樹棲為 6.5 公斤。
相比於在地面活動,樹上能容許的體型變化有限。上樹討生活,獨立發生過很多次。現存的兩款樹懶,都是樹棲,卻是兩者不同的祖先,獨立適應的結果。
顯而易見,生活方式是影響地懶體型的主要因素,不過並非唯一因素。還可以從其他角度解讀,一些因素可能互相影響。例如習慣住在樹上,「飲食」肯定會不一樣。一輩子壽命長短的「生命週期」,也與體型脫不了關係。「被獵食的壓力」可能導致巨大化。
「親緣關係」與體型、生活方式高度相關。例如,在平地巨大化的地懶祖先,分家出多支後裔們,多半也是地面大隻獸。祖先轉化為樹上生活後,後裔們往往保持小隻狀態。
「氣溫」也不可忽視。溫度最直接的影響似乎是環境背景變化。當氣溫升高,有利於樹林生長,等於大幅增加上樹的名額。 像是 1600 到 1800 萬年前,阿根廷的巴塔哥尼亞地區(Patagonia),聖塔克魯斯組(Santa Cruz Formation)是個樹木擴張的環境,便出現大批低於 100 公斤,半樹棲、樹棲的物種。
不過最近 13 萬年內,地懶體型變化看似與氣溫無關。地懶近期物種數量大幅減少,近乎滅絕,人類應該是主要因素。地懶 2 次款式明顯減少,一次是 1.5 萬年左右,或許和人類抵達南美洲有關。另一次是 5000 到 9000 年前,人類開始在加勒比海活動。
大地懶,我們懷念他~
新聞稿:
Scientists have figured out how extinct giant ground sloths got so big and where it all went wrong
歡迎光臨粉絲團一起討論:盲眼的尼安德塔石器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