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西蘭的「南秧雞」是一款不會飛的鳥類,身高約 50 公分。一百多年前以為滅團,公元 1948 年又尋獲殘存成員,目前有個復育中的迷你族群。 南秧雞還有個近親物種「moho」真的已經滅團。這個 2023 年的論文,從死鳥骨頭、博物館皮膚樣本、活鳥取得粒線體 DNA,探討遺傳歷史。
紐西蘭可分為北島、南島。南秧雞的毛利語叫作 takahē,學名 Porphyrio hochstetteri,原本住在南島。moho 學名為 Porphyrio mantelli,原本住在北島,好像沒有中文翻譯,姑且稱之為「茉侯雞」。
這個論文是首次獲得茉侯雞的粒線體 DNA,樣本來自 4 件遺骸。南秧雞則有 20 個樣本,來自 12 件遺骸、5 件博物館收藏的皮膚,以及 17 位活雞。
由這些樣本,可以探討鳥鳥怎麼來到紐西蘭。首先能確認,這兩款鳥類彼此的確為最近親。兩者的共同祖先,估計在 400 萬年前與親戚分家,150 萬年前又衍生出南秧雞、茉侯雞兩群。
南秧雞、茉侯雞不會飛,當年就是如此嗎?一開始不知道,不過如果真的是在 150 萬年前分家,接近紐西蘭北島、南島,古時候可以連結的時期,若是如此,似乎可以推論那時已經不會飛,而是用走的。
論文指出,紐西蘭還有幾款不會飛的鳥類,恐鳥(moa)、鎬嘴秧雞(Adzebill)、奇異鳥(Kiwi),北島、南島族群分家的年代,估計介於 150 到 200 萬年前。這或許是地理導致的紐西蘭走路鳥趨勢。
以前有研究根據零星 DNA,推測南秧雞、茉侯雞的祖先是各自獨立來到紐西蘭。
這個論文認為那是由於古代DNA 片段,常見 CT 轉換導致的誤判。這回由完整粒線體估計,兩者在數百萬年前,有最近的共同祖先,應該就是同一次抵達紐西蘭。
茉侯雞的已知樣本不多,北島南部的茉侯雞,和中部、北部的同類差異較大,似乎形成地方性的不同族群。不過目前只有粒線體 DNA,樣本又太少,無法進一步探索。
南秧雞能挖掘更多線索,目前可以區分 11 款粒線體單倍型,但是 1800 年以後只剩 3 款。整體估計幾百年前開始族群減少。 論文認為南秧雞的族群減少,和人類移民到紐西蘭關係密切。首先是將近一千年前的毛利人祖先,再來是數百年前的歐洲人。
這兩種在紐西蘭生活數百萬年的鳥類,20 世紀以後,茉侯雞完全消失,南秧雞仍然有個迷你族群。南秧雞的未來命運,人類已經成為最關鍵的影響因素。
作者自述:
歡迎光臨粉絲團一起討論:盲眼的尼安德塔石器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