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一到七世紀,扶南國以湄公河三角洲為中心,統治東南亞大陸的南部。目前有兩處主要遺址,越南南部的喔㕭(Oc Eo)、柬埔寨的吳哥波雷(Angkor Borei)。這個 2022 年的論文,分析吳哥波雷的古代基因組,發現當時南亞東部和東南亞大陸的南部,已經有情慾流動。
via How an Indian Merchant Became Cambodia's First King: a Story of Indianization
傳說中扶南建國的兩位統治者,來自印度的貿易男紙 Kaundinya,以及本地的土豪公主 Soma。這個影片解釋扶南建國更大的歷史背景,諸君有興趣可以自行觀摩。
這個論文的樣本以前發表過,來自吳哥波雷的 Vat Komnou 遺址一位 1900 年前左右的小男生「AB M-40」(介於公元 78 到 234 年),基因組覆蓋率 0.047。這回提升到 0.061。
和各地族群比對,他配備大約一半的南亞血緣,印度東部沿岸的 3 個族群 Irula、Vellalar、Mala 都能符合。至於現代的柬埔寨人大概為 9%。
源自南亞的 DNA 什麼時候加入東南亞大陸呢?現今東南亞各族群,與南亞共享的 DNA 變異都不太多;之前用現今族群估計混血的年代,最早是幾世紀。這位吳哥波雷 1 到 2 世紀的居民,比所有估計都要更早。
根據 DNA 片段在基因組上的分佈狀況,也能估計情慾交流的年代。可惜這個樣本資訊殘缺,無法得到有意義的結果。
考古看來,扶南國深受印度文化的影響,也有一些漢文的歷史等紀錄。雖然僅供參考,依然能察覺與印度的淵源。這兒的居民配備南亞血緣,不算意外,只是不確定普遍狀況。
至於另一半的「東南亞血緣」是什麼呢?分析結果有點奇妙。 東南亞大陸在四千多年前進入新石器時代,外來移民帶來農業生活方式。他們血緣上應該類似現今的「南亞語族」,和住在西方,南亞的居民差異明顯。
遺傳上看,之後又有新的遷徙,血緣類似現今的侗台語族、漢藏語族這些住在東亞的人群。而源自南亞的移民,大概更晚抵達。
神奇的是,2 世紀扶南國人的另一半血緣,竟然最接近台灣現今的阿美族人。當然這只是一個品質不佳的樣本,在某些分析方法下,最合適的統計結果。東南亞南部距離台灣太遠,中間有太多人,兩邊應該不太可能有直接關係。
綜合各項資訊,我想感覺比較合理的解釋是,在 1 世紀左右,有不少人從現今的印度東南部,移民到東南亞南部,與當地人群合體,促進扶南國建立。當時有不少扶南國居民,配備明顯的南亞血緣。
東南亞大陸的人群,南亞 DNA 後來逐漸被稀釋。不過這不是單向的,而是一方面陸續有新的南亞 DNA 進入,另一方面存在更強大的整體稀釋力量。因此如今的柬埔寨、越南等東南亞居民,只配備少少的南亞 DNA。
歡迎光臨粉絲團一起討論:盲眼的尼安德塔石器匠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