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蝸牛是某些食譜中美食的原料,遍及世界各地的古代人也會食用水生的螺類和陸生的蝸牛。這個 2023 年的論文,探討非洲南部距今 7 到 17 萬年,吃蝸牛的行為。 

Evidence for large land snail cooking and consumption at Border Cave c. 170–70 ka ago. Implications for the evolution of human diet and social behaviour

短篇  南非17萬年前,火烤非洲大蝸牛

 

古早人的飲食大部分不會留下有形的痕跡,蝸牛卻是例外,某些考古遺址中能見到蝸牛殼。對於仰賴採集和狩獵為生的古代人,蝸牛似乎是方便的食物。 蝸牛狩獵(?)採集容易,便於攜帶,而且營養不錯,尚稱美味,還能擺著保持活體一段時間。煮熟來吃,應該也能儘量避免食安問題 🔥 🐌 🔥

 

南非的 Border Cave 記錄著漫長的人類歷史,從 20 多萬年一直到數百年前。距今 7 到 17 萬年的地層,考古學家尋獲許多蝸牛殼,和其餘的人造產物一起出土。

 

出土的古早蝸牛殼,沒有任何完整的,不過有好幾千件碎片,估計來自至少 84 位個體,都屬於非洲大蝸牛屬(Achatina)。有些蝸牛殼碎片,呈現棕色或深灰色,看起來曾經被火燒過,疑似為古早人煮蝸牛的跡象。這個論文更深入探討,煮食蝸牛會留下哪些證據。

 

這個論文使用現代的 Metachatina kraussi 蝸牛為材料,測試煮食對蝸牛殼的影響。這款蝸牛和 Border Cave 出土的蝸牛一樣,同屬於非洲大蝸牛科。

 

測試得知,使用數百度火烤足夠的時間,蝸牛殼會變得深色。另外蝸牛殼的成分也會變化,同樣是碳酸鈣,卻會由霰石(aragonite)轉化為方解石(calcite)。

 

然而,把蝸牛烤熟,不見得需要那麼高的溫度,或是那麼長的時間。而且蝸牛殼是立體的,下半部被火燒的同時,上半部也許加溫不太明顯。 意思就是,被煮熟的蝸牛,留下的殼有可能沒有足以分辨的痕跡。

 

遺址中沒燒過、有燒過的蝸牛殼都有不少,搞不好其實都有被烤過。 但是變色的蝸牛殼未必是煮食造成 XD 也有可能是吃完後被丟在地表或埋入地層,生火燃燒時,順便被燒到。

 

之前研究發現 Border Cave 的居民,20 萬年前便會用火燒淨化環境,17 萬年前會以火煮食,富含澱粉的小金梅草屬(Hypoxis)根莖(rhizome)🔥 🥔 🔥

 

由此可知住在這兒的人,一開始便掌握用火的技藝。非洲大蝸牛生吃容易出歹吉,甚至害人滅團,不過懂得用火,即可將蝸牛轉化爲安全的食物。

 

古早人時常將堅硬的貝殼,加工製成文青小物,蝸牛殼會不會也作為類似角色?Border Cave 出土過一些裝飾品,但是都和蝸牛殼無關。蝸牛在這兒,應該就只是被當成食物對待 QQ 

短篇  南非17萬年前,火烤非洲大蝸牛

短篇 南非17萬年前,悶燒「非洲馬鈴薯」小金梅草根莖

短篇  南非20萬年前,生火淨化,以灰驅蟲,用草鋪床

缺乏火燒痕跡,也能判斷遠古人類已知用火?

 

新聞稿:

Humans hunted giant snails on the way to becoming an apex predator, suggests study

 

歡迎光臨粉絲團一起討論盲眼的尼安德塔石器匠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尼安德塔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