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學研究如今有許多手法,能提供更細緻的資訊。這個 2023 年的論文分析「鍶」穩定同位素,比較葡萄牙的同一地點,不同年代的尼安德塔人、智人活動範圍,得知尼尼的活動範圍更大。
鍶有好幾款同位素,幾百萬年內的變化微乎其微,可以視為「穩定同位素」;不同地點,鍶的不同的同位素組合可能不一樣(鍶86、鍶87 的組合),而鍶被人吃進體內後,會長留於牙齒的琺瑯質。
這幾年常見的鍶同位素用法,是分析一個人的牙齒,和各地數值比對,判斷此人小時候在哪兒長大,是不是長大後才搬家過來。
但是這個論文更加複雜,是詳細地拆解同一個人(和動物),不同時候的活動地點。 要達成如此精緻的解析,必需對同一個牙齒有很多取樣(有沒有想到年輪!),加上一個較大的地區,很多小地點的鍶的數值(沒差也分不出來)。
調查地點位於伊比利半島的西部,葡萄牙的 Almonda 石灰岩系統。尼尼 2 顆牙齒來自 Gruta da Oliveira 遺址,距今 10 萬多年;根據石器風格,論文稱其為莫斯特(Mousterian)。 智人 1 顆牙齒來自 Galeria da Cisterna 遺址,距今超過 1 萬年,歸類為馬格德林文化(Magdalenian)。
樣本數量好像很少,但是這類分析門檻不低,目前也只能這樣。
鍶的方面,論文取得該地區 27 處地點的數值。再加上氧的穩定同位素,能更精準地推敲樣本的移動。 每一個牙齒的分析,各自都是獨立的,但是合在一起考慮,能衍生出值得玩味的訊息。
兩個年代都有幾款大型動物,也執行一樣的分析。不同年代,動物的移動方式沒有明顯差別,表示該地區大環境的變化有限。然而,尼尼、智人的移動狀態明顯有別。
牙齒紀錄著一位尼尼 8.5 到 14.5 歲的活動範圍,另一位尼尼則是 3.5 到 6.5 歲。他們每隔一段時間,會移動 10 到 15 公里,四處地點,總計約 600 平方公里。
智人的模式比較單調,定期在兩處地點來回,也就是太加斯河(Tagus)河谷到河岸的 20 公里,出沒面積總計約 300 平方公里。
採集狩獵的生產方式下,人群往往不長期定居,會定期移動。尼尼的活動範圍遠大於智人,原因不只是尼尼更為好動,再考慮出土的動物化石,應該和覓食策略關係密切。
尼尼的飲食中,包含較多大型動物,像是羊、馬、鹿、犀牛 🐑 🐎 🦌 🦏 。馬格德林文化的智人,則包含更多小型動物,鹿、羊以外,還有大量的兔兔、魚類 🐟 🐰 。
相比之下,智人應該可以由更小的面積中,取得足夠的資源。一項解釋是,智人的人口數目比尼尼多,需要在更窄的地盤榨出資源。
有多少人口呢?一項估計是每平方公里 16 到 23 人,調查範圍換算大概是 50 到 70 人。這個人口數,有達到智人一個採集狩獵族群的標準。但是實際有多少人出沒,不得而知。
這邊我覺得有矛盾。論文給予的一個解釋是,智人的人數多,競爭更激烈,所以活動範圍比尼尼小。可是假如他們都屬於「一個」採集狩獵族群,還有所謂的競爭嗎? 我不確定是我沒有理解清楚,或是作者也沒有想清楚。
只能確定,如果當地的環境變化不大,智人相比於尼尼,即使人數增加,也不需要那麼大的面積獲取資源。
最後,這個論文著重於人類(也有好幾位動物配角),可是同樣的手法也可以用於動物,調查古代動物的生活。之前的「猛獁旅行家」就是一個案例。不只考古和古人類學,這套分析也能拓展古生物學的知識。
新聞稿:
Tooth enamel provides clues to hunter-gatherer lifestyle of Neanderthals
歡迎光臨粉絲團一起討論:盲眼的尼安德塔石器匠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