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 2020 年的論文報告,青藏高原之前出土過 16 萬年前丹丹下顎的洞穴,泥土中偵測到丹丹的 DNA,距今為 10 萬、6 萬年,可見此處是丹丹長期的家園。
Denisovan DNA in Late Pleistocene sediments from Baishiya Karst Cave on the Tibetan Plateau
via 這裡
青藏高原東北部,海拔 3280 公尺,甘肅的夏河縣(Xiahe)的白石崖溶洞(Baishiya Karst Cave)出土的一截下顎,之前根據古代蛋白質,判斷是一位丹尼索瓦人。這位「夏河丹丹」距今 16 萬年,是在西伯利亞南部的丹尼索瓦洞穴以外,第一次見到丹丹。
得知白石崖溶洞曾經是丹丹家園後,研究戰隊決定深入探索此處。遺址可以分為 10 層,一共出土 1310 件石器、579 件動物化石。又以碳同位素和 OSL 定年法,估計每一地層的年代。
即使沒有死人骨頭,也可以嘗試由環境樣本取樣 DNA。論文由不同地層取得 8 個土壤樣本,結果在第 2、3、4、7 層的樣本順利偵測到人類的粒線體 DNA,覆蓋率分別為 0.37、1.5、40、1.3。
之前知道的丹丹下顎距今 16 萬年。這回的第 7 層距今約 10 萬年、第 4 層約 6 萬年,表示那些時候也有丹丹住在白石崖溶洞。
第 2、3 層的年代,不超過 4.5 萬年,丹丹或許有存續到此一時期。但是論文不敢肯定,因為這邊的土壤或許經過翻動,無法代表丹丹實際生活的年代。
和丹尼索瓦洞穴的丹丹比較,白石崖溶洞的 2、3、4 層丹丹,彼此間親戚關係較近,他們又和丹丹洞的丹丹 3、4 號比較近。
在此之外是白石崖 7 層,更外頭是彼此形成一群的丹丹 2、8 號。
由此看來,丹丹的親戚關係,似乎與年代比較有關,年代近的親戚關係也近;較晚的丹丹 3、4 號,反而比較接近白石崖丹丹,不像住在同一地點,年代更早的丹丹 2、8 號。
丹丹的不同族群們,或許也經歷過不少地理遷徙與情慾流動,可惜目前資訊太過有限,完全無法判斷。
現在倒是可以肯定,西伯利亞南部的丹尼索瓦洞以外,青藏高原東部的白石崖溶洞,距今 16、10、6 萬年前都有丹丹存在,應該是另一個丹丹的長期據點。
能在海拔 3000 公尺的地方,居住幾萬年之久,丹尼索瓦人應該是成功適應惹高海拔環境。
新聞稿:
New Denisovan DNA expands diversity, history of species
新聞稿:
Denisovan DNA found in sediments of Baishiya Karst Cave on Tibetan Plateau
新聞:
DNA tracks mysterious Denisovans to Chinese cave, just before modern humans arrived nearby
歡迎光臨粉絲團一起討論:盲眼的尼安德塔石器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