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焚燒玉器的儀式在東亞歷史非常悠久,至少在 3000 多年前的商代就有紀錄。這個 2022 年的論文研究更早一千年,良渚文化出土的玉器,判斷也有焚燒的證據。不過兩者是否有關聯性,我不知道。

Burnt jade sacrifices in the Chinese Neolithic: the Liangzhu cemetery at Sidun

01

 

燒玉器儀式最早的明確證據,之前來自 3200 年前,商王武丁的夫人,婦好的墓葬。這應該就是文獻上記載的「燎祭」,在祭祀時燒東西,希望與超自然或神秘世界建立連結。

 

良渚文化位於長江下游,年代距今 4300 到 5000 多年前,比婦好更早超過一千年,地理也南方許多。這個論文專注的年代是良渚文化晚期,4300 到 4600 年前,江蘇的寺墩遺址(Sidun)三號墓。

 

良渚文化盛極一時,出土的玉器非常多。好幾種礦物都能稱為「玉」,論文調查的對象成分是透閃石(tremolite,就是閃玉)和陽起石(actinolite),這些材料被加工為各種形式,璧、琮、鉞、瑁、鐓等等。

 

論文用兩個方向解答問題,一方面是出土玉器的成分分析,另一方面是實際實驗,真的拿玉燒燒看,和出土玉器對照(考古學家的儀式!)。詳情大家有興趣請自己看,簡單說結果是判斷,寺墩遺址墓葬出土的玉器,確實有些曾經被刻意燒過。

 

焚燒儀式應該是在室外進行。實驗發現,風勢大的露天環境下火旺旺,溫度可達 1251 度,能讓透閃石、陽起石,完全轉化為透輝石(diopside)。然而,露天環境下很難長期維持火力,因此燃燒效果不會那麼完全。

 

出土玉器的表面,可以見到透閃石與透輝石同時存在的跡象,這與人為燒玉實驗的結果類似。由此論文推論,墓葬中的玉器,當年也是先被燒過再放進去。

 

墓葬中的玉器被火烤以外,有些玉器還被打碎,所以可以有多種排列組合 XD

第一,沒有打碎,也沒有燒過,和原本一樣的完整一件。

第二,先燒過,再打碎。

第三,先打碎,再燒過。

第四,先燒過,沒打碎。

 

儀式步驟不同,有什麼意義,光憑目前線索不得而知。我們對良渚文化的認識,仍然相當有限。不過這些證據指出,早於 4000 年前,長江下游的良渚人,已經存在廣義「燎祭」的概念。

 

論文提到,這是「中國」最早焚燒玉器儀式的紀錄,顯然這是用後來的疆域概念來看。可是良渚文化和後來其他文化的關係,實在是不好說。

 

北方的中原地區有一系列連續的文化,比較能追溯影響和變化。

 

良渚文化所在的長江下游,太湖地區,在良渚文化以前,能一直往前追溯好幾千年;可是在良渚文化結束後,又經歷幾百年掙扎,距今 4000 年前過後就沒什麼人類活動跡象,直到 3200 年前的馬橋文化才恢復。

 

良渚及其後繼文化斷頭後,對當地空白近千年的更晚文化,影響如何都很可疑,何況是遠在天邊,相距千年的中原文化?其中關係,我想不能直接連結。

 

另外我有點好奇,5000 多年前良渚文化在長江下游興起時,南島族群也開始在台灣展開新局。蛛絲馬跡看來,良渚文化和南島有某些關聯。良渚文化以玉出名,南島族群在初期,玉器也相當顯眼,不知道兩邊是否有相似的文化源流。
 

短篇  良渚文化4300年前,東亞最早焚燒玉器儀式

短篇 良渚文化始於乾燥,崩潰前大水不止

商王武丁夫人,婦好的陪葬-用火「燎祭」的玉鸚鵡

 

歡迎光臨粉絲團一起討論盲眼的尼安德塔石器匠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尼安德塔人 的頭像
    尼安德塔人

    盲眼的尼安德塔石器匠

    尼安德塔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