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各地都有兔兔,馴化兔卻只有歐洲的穴兔一種。人類移民美洲後,也與當地的兔兔發生關係,卻沒有類似歐洲的馴化上演。為什麼呢?這個 2021 年的論文主張,可能和不同兔兔的社交習性有關。
Why were New World rabbits not domesticated?
via 這裡
古代人便會把兔兔變成食物、毛皮,即使是歐洲的尼安德塔人都會獵捕兔兔,更不用說智人。幾萬年來,智人和兔兔的接觸機會很多,具有馴化的機會,也有動機;但是兔兔的馴化,卻不像牛、羊、雞那般,而更加曲折。
原產歐洲西南部的穴兔(Oryctolagus cuniculus)是唯一肯定被馴化的兔兔。簡單的說法是,將近 2000 年前,羅馬帝國時期的人已經會較大量飼養穴兔,可是一直要到 18 世紀,人為養殖的兔兔才有比較明顯的型態改變。
在馴化動物中,兔兔沒那麼典型,不過目前的穴兔,普遍認為是有別於野生親戚的馴化動物。相比之下,美洲的兔值得玩味。
美洲有多種兔,人類獵捕的歷史至少有一萬年。最普遍的是東部棉尾兔(eastern cottontail,學名 Sylvilagus floridanus),分佈範圍很廣,從加拿大到委內瑞拉都有,也就是北美洲中部到南美洲北部。
中美洲的墨西哥,提奧蒂華甘(Teotihuacan)出土極大量的兔兔遺骸。提奧蒂華甘位於現在的墨西哥城附近,公元 1 到 550 年間(和羅馬帝國的年代差不多)一度是國際強權,也深深影響過馬雅世界。
兔兔在提奧蒂華甘的存在感不低,廣場還有兔兔石像。Oztoyahualco 遺址中出土過 6 種兔兔的遺骸。東部棉尾兔以外,還有沙漠棉尾兔(Sylvilagus audubonii)、墨西哥棉尾兔(Sylvilagus cunicularius)、火山兔(Romerolagus diazi) 、黑尾長耳大野兔(Lepus californicus)、Lepus callotis。
提奧蒂華甘的動物遺骸中,高達 23% 是兔兔;相比之下,狗狗 11%、火雞 6%。穩定同位素分析則指出,提奧蒂華甘許多兔兔吃過大量玉米或仙人掌;即使不是人為餵食,也與人類關係密切。
既然如此,為什麼提奧蒂華甘的兔兔,沒有如歐洲般被馴化呢?這個論文提出的主要論點是:歐洲的穴兔是社會化動物,美洲的東部棉尾兔卻獨來獨往。
論文作者提到,不同馴化動物有些常見的特徵,像是群體生活,群體內有階級關係;少數男性為尊的性關係;銘印、育幼之類的親子關係;天性親近人類;食性廣、耐力不錯。
歐洲的穴兔和美洲的東部棉尾兔,體形、食性等特徵相似,但是行為有別。穴兔往往是一男多女,群體共同生活,在地下挖掘複雜的兔子通道,一般住的近,住的緊。
東部棉尾兔通常是獨行兔,不搞兔際關係,也沒有複雜的通道與巢穴。就是說,東部棉尾兔沒有狡兔三窟這回事。
論文認為,東部棉尾兔由於天性離群,比穴兔更難馴化;即使有意馴化,也不那麼容易。另一方面,中美洲除惹東部棉尾兔,還有很多種其他兔兔,因此中美洲人似乎沒有那麼強的動機,專心培育東部棉尾兔。
這個論文提出的觀點,我覺得有意思,但是論述不怎麼周詳。去年來一堆人常常被關在家裡,考古學家更是沒辦法出國工作,我想和這個論文的誕生,多少有點關係 🐰
比方說,假如單論型態,歐洲兔兔要等到 18 世紀才被視為完成馴化;和提奧蒂華甘年代相同,羅馬帝國時期的兔兔,能算是「馴化」嗎?
提奧蒂華甘後來就崩潰惹,不過中美洲人應該一直和兔兔保持關係,至少提奧蒂華甘的一千年後,第一批抵達中美洲的歐洲人有相關記載。假如持續下去,中美洲兔是否有一天也會被馴化呢?
不論如何,探討人與兔兔的關係,都能拓展我們對「馴化」的認識。
新聞稿:
Why weren't New World rabbits domesticated?
歡迎光臨粉絲團一起討論:盲眼的尼安德塔石器匠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