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漢帝國在歷史上留下許多記載,當時有些商業活動,不過仍然是以農為本的農業社會,如今對基層農村的了解相當有限。這個 2019 年的論文,報告惹三楊庄遺址的調查。
Cereals, soils and iron at Sanyangzhuang: Western Han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in the Central Plains
via 這裡
三楊庄遺址(Sanyangzhuang)位於河南,屬於中原地區,離黃河有一段距離。漢代人類活動大概介於公元前 140 年到 23 年;公元 14 到 17 年時,曾被洪水淹沒。此處在漢代是個農村,記錄惹當時的農村生活。遺址目前已經有幾處挖掘點,調查雖然還不是太多,也累積不少結果。
遺址原本是農村,但是至今仍沒有出土植物遺骸。所幸考古學的進步,缺乏植物樣本也能分析;由石製工具上獲得 733 個澱粉顆粒,各種植物的澱粉顆粒長的不太一樣,可以用於區分物種。
733 個澱粉顆粒屬於 8 種植物,有 3 種穀物:小米、小麥、薏仁,以及豆類等等其他植物。比例最高的是小米和小麥,儘管澱粉顆粒比例不能反映實際比例,至少可以肯定當年的農夫會種植小米與小麥。
對中原地區來說,小麥是外來傳入的植物。之前研究指出,中原人長期以小米為主食,一直到漢代才吃比較多小麥。華北本土馴化的小米,是春耕秋收,而小麥是秋耕夏收,兩者耗水量也不同;在同一地點種植小米、小麥,與其它作物,反映出三楊庄農夫的復合式經營,能更有效利用土地。
種田是有學問的,不是把種子丟下去,農作物就會自己長出來。從土壤樣本判斷,三楊庄農夫種田時,會用工具耕地,也會施肥(當然是有機肥,要是化學肥料就穿越惹!),維持土壤肥力,促進生產力。
灌溉也很重要。遺址本身只有發現小型蓄水庫,不過北方 15 公里遠的另一處遺址,卻有大型水道的遺跡,論文推論,當年的灌溉系統或許延伸更遠。這類大型灌溉系統並沒有文字記載,不過可能是當時農村常見的配備,並不罕見。
種田需要裝備,遺址出土 21 件鐵器,其中 16 件還有個樣子,能辨識出是犁、斧、鋤頭、鐮刀、劍、刀。這些鐵器都是在同一個屋子中找到,因此應該不是太珍稀, 是一般農家會有的裝備。出土 2 件犁以外,遺址也保留一排牛蹄的腳印,是中原地區最早使用耕牛的直接證據。
漢代三楊庄的生活,看似是複合式經營的農夫,以小農生產方式自給自足。不過顯然不會是完全自給自足,至少鐵器一定是外來的,灌溉很可能牽涉更高層級的協調。然而,種田的基本單位多半是家庭。想認識構成西漢帝國的基層,三楊庄遺址提供惹十分有用的線索。
歡迎光臨粉絲團一起討論:盲眼的尼安德塔石器匠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