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上古東亞的中原地區,出現惹一系列耀眼的古文明。從公元前 770 年開始的東周,到公元 220 年結束的漢,這段期間的中原,由許多獨立的邦國,轉型為一個龐大的帝國。這段轉型期中,居民的飲食有什麼變化?飲食變化,又可能如何與社會變遷相關?

Human diets during the social transition from territorial states to empire: Stable isotope analysis of human and animal remains from 770 BCE to 220 CE on the Central Plains of China

via 這裡

 

生前的飲食狀況,可以由骨頭中的膠原蛋白,氮、氧穩定同位素比例判斷。這個 2017 年的論文,從位於中原地區,東周時期的「鄭韓故城(Xinzheng City)」及「天利(Tianli)」,以及漢代的「薛村(Xuecun)」遺址,獲得共 134 個遺骸,比較兩個時代間居民的飲食差異。兩個不同年代的遺址,彼此距離只有 60 公里,因此能簡化一些潛在的影響因素。

祖先的身體會說話:男女差別待遇,至少始於東周

 

兩個年代飲食的最大差異在於,漢代人吃的小麥遠遠超過東周時期。東周時的人飲食以 C4 植物為主,而中原地區的 C4 植物來源是小米(millet,),顯然中原在東周時的生產仍仰賴作農業。

 

東周時小麥已經傳入,那時的人倒不是不吃小麥,但吃小麥較多的人,多半是城市中的低階級魯蛇,可見那時小麥還不是什麼高貴食物,只有窮鬼會吃。至於肉類,則是消耗有限,各階級間也看不出什麼明顯差異。

 

漢代和東周不同,小麥已經成為主要的飲食來源。論文推論,中原居民接受小麥,過程或許是由下而上,被動式的接受;東周時期起,城市人口增加,饑荒頻繁,當時的人沒得選擇,為了活命只好接受小麥,這才讓小麥漸漸普及,直到漢代成為普遍的食物。肉類方面,漢代則是以豬、狗、雞為主,比東周時多,但差異不是太明顯。

短篇 絲路上的人們吃什麼?飲食有別的城市與遊牧族群

短篇 福建4000年前,中國南方最早的小米

 

由此看來,儘管小麥已經傳入中原許久,東周時期的人仍以為主食,只有社會底層的窮鬼才吃小麥;要等到漢代,小麥才成為主要的糧食來源。推論原因是由於東周起人口增長,導致糧食危機,缺糧的人們為了活命,饑不擇食,小麥才從魯蛇食物,登上一般家庭的餐桌,自此成為中原的主食。

中國北方主流一直是小米,4000年前之後小麥更流行

三揚庄農村遺址,西漢農夫怎麼種田?

短篇 肥沃月灣最初的農業-你收割穀物,我種植果果

短篇5000年前仰韶文化,東方最早的啤酒與大麥

 

*小米也稱作粟(ㄙㄨˋ),不過常常不小心寫成栗(ㄌㄧˋ)。

 

歡迎光臨粉絲團一起討論盲眼的尼安德塔石器匠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尼安德塔人 的頭像
    尼安德塔人

    盲眼的尼安德塔石器匠

    尼安德塔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