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 2023 年的論文由烏克蘭 8 處遺址,取得黑海附近的 135 個古代基因組,距今 4400 到 7400 年,涵蓋新石器時代到青銅時代,探討這段大時代的遺傳歷史。
Early contact between late farming and pastoralist societies in southeastern Europe
多瑙河在黑海出海形成的多瑙河三角洲景色 via 這裡
新石器時代晚期,或是說銅器時代,歐洲的東南部相當興旺,現今的摩爾多瓦、烏克蘭、羅馬尼亞出現一系列數千人口的大型「城市」,後世稱為 Cucuteni–Trypillia 文化。距今 6200 年前過後這些仰賴農耕的社會卻蕩然無存。
短篇 6000年前Trypillia文化,大量豆豆,穀物,一點肉肉,養活很多很多人
黑海西側一帶,要再經過約一千年才再度有大量人類出沒,也轉型為草原遊牧的特色。此後被歸類為青銅時代,所謂的 Yamnaya 文化血緣,大舉向西進入歐洲。
銅器時代 4 處遺址的絕大多數居民,遺傳組成都非常相似,可以視為文化和血緣都很類似的一大群人。他們大部份祖源能追溯到新石器時代早期移民歐洲的農夫,再搭配少量採集狩獵族群成分。估計這群人參與生殖的有效族群量不小,也沒有近親繁殖的跡象,可謂遺傳上健康的族群。
黑海西北部接下來,距今 5500 到 6500 年前出現 Cernavodă I 和 Usatove 文化。此時居民遺傳上明顯配備類似其東方,高加索和草原族群的 DNA 變異。
歸類為 Cernavodă I 文化,距今 5400 到 6150 年前間的 Kartal 遺址,同一地點的居民配備不同血緣。這兒位於人來人往的多瑙河三角洲,顯然也有 DNA 的交流。 聶斯特河(Dniester)北部的 Majaky、Usatove 遺址,居民間的遺傳則更為相似。
這部分論文做惹很多分析,關鍵意義在於,歐洲青銅時代,農夫族群加草原移民合體的狀況,其實在歐洲東南端的黑海一帶,更早好幾百年已經發生。不同文化與血緣的人群,已經融合在一起。
然而,青銅時代進入歐洲的草原移民,和 Y染色體的 R1b-Z2103 相關型號關係密切。可是這回分析歐洲東南部更早的男紙,儘管配備類似的「草原」血緣,都沒見到這款型號。
因此,黑海附近較早的情慾交流,和歐洲更晚的情慾流動,雖然都能見到兩款主要血緣合體,卻是獨立發生。
隨後來到青銅時代,考古上都視為 Yamnaya 文化,不過仔細比較,不同地點人群的血緣有些不同。俄羅斯 Samara 等地的 Yamnaya 居民,遺傳可以視為兩款祖源:草原、高加索的銅石並用時期族群(Steppe Eneolithic)的合體。講 EHG 加 CHG 大概更好懂。
靠近烏克蘭的 Yamnaya 人,又多出少量類似新石器晚期,歐洲東部 Globular Amphora 文化人的血緣。就是說這群人其實有九分之一的血緣,和同時期的歐洲農夫一致。
這群 Yamnaya 人又向西和農夫團混血時,除惹主要的「草原」血脈,其實也會帶入少量農夫血脈。莫非這就是歐洲南部,「草原血緣」看起來比較低的原因之一?
樣本很有限,不過乍看之下,遺傳有別的 Yamnaya 兩群人,合體的過程好像不同。估計烏克蘭的比例是 75:14:11,另一群則是 76:24 左右。
兩群的 EHG 成分一樣高,狀況應該不會是烏克蘭外的兩血緣族群,直接加入農夫血脈變成三血緣。因為假如 EHG 和 CHG 的比例固定,再加入第三款,如此一來 EHG 不會還有那麼高。
論文好像沒有寫得很直接,不過倒是多次清楚地指出,歐洲邊緣上的農耕、草原交界地帶,不同地方情慾交流的過程不一樣。
新聞稿:
Genetic study finds evidence for early contact between farmers and pastoralists in Black Sea region
歡迎光臨粉絲團一起討論:盲眼的尼安德塔石器匠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