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跟遠古人類有關 (34)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牙齒,可以提供生活狀態的許多線索,對認識古動物很有幫助。納萊迪人有許多牙齒保存,當然也有人研究。這個2017年的論文,研究納萊迪人牙齒的損傷,記錄上頭的損傷型態與頻率,跟猿類與hominin比較,以增進對納萊迪人的了解。很明顯的結果是,他們牙齒的損傷頻率,是所有研究對象中最高的!

Behavioral inferences from the high levels of dental chipping in Homo naledi

文章標籤

尼安德塔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位於島嶼東南亞的佛洛勒斯島上,曾經住著佛洛勒斯人,他們體型只有一公尺高,因此被稱作「哈比人」。這種 hominin 約在 5 萬年前消失,許多型態特徵卻相當原始,在人類演化史上的位置仍未有定論。這個 2017 年的論文,蒐集大批各hominin 的型態特徵,希望釐清佛洛勒斯人與其他親戚間的關係。

The affinities of Homo floresiensis based on phylogenetic analyses of cranial, dental, and postcranial characters

文章標籤

尼安德塔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介於 20 到 70 萬年前的歐洲,有許多型態各異的 hominin 族群存在,這當中有些人演化為後來的尼安德塔人。然而這段期間定年結果明確的化石並不多,因此不容易釐清他們間的關係。這個 2017 年的論文,報告在葡萄牙 Aroeira 遺址出土,距今介於 39 到 43.6 萬年的頭骨化石「Aroeira 3」,替這方面增添一筆資訊。

New Middle Pleistocene hominin cranium from Gruta da Aroeira (Portugal)

文章標籤

尼安德塔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人類與近親和祖先,有兩個明顯的差異:腦容量變大與牙齒變小。傳統觀點認為,腦容量變大與牙齒變小相關,可能原因是hominin的腦袋變大、人變聰明以後,開始懂得製造石器,或是採取更先進的策略,使得hominin不再需要原本那麼大的牙齒。假如以上說法是對的,那麼腦容量增加,以及牙齒變小的速率,應該會大致上差不多。

Brain enlargement and dental reduction were not linked in hominin evolution

KMTroller  

文章標籤

尼安德塔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瑪麗.李奇一生投入考古研究,成就相當耀眼。她自認這輩子最大的成就之一,是 1978 年時在東非的坦尚尼亞北部,Laetoli 找到 366 萬年前 3 位 hominin 留下的一排腳印。將近 40 年過後,這個 2016 年的論文報告 Laetoli 又新發現腳印。

New footprints from Laetoli (Tanzania) provide evidence for marked body size variation in early hominins

Hot-Toys-Han-Solo-and-Chewbacca

文章標籤

尼安德塔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在南非發現的納萊迪人,是去年人類演化領域的重大新聞。由於化石眾多,目前學者們對納萊迪人本身的型態知之甚詳,但出於升星洞穴的狀態,至今仍無法成功定年,得知納萊迪人究竟生長在什麼年代。另外型態獨一無二的納萊迪人,在演化上該擺在什麼位置,與其他hominin 間的關係,至今也眾說紛紜。

The evolutionary relationships and age of Homo naledi: An assessment using dated Bayesian phylogenetic methods

g  

文章標籤

尼安德塔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種類眾多的南猿,以年代介於300到370萬年前,住在東非的阿法南猿(Australopithecus afarensis)最為知名,包括閃亮的明星露西。阿法南猿適應的環境很廣泛,包括開放草地到林地都有。

Kantis: A new Australopithecus site on the shoulders of the Rift Valley near Nairobi, Kenya

KMT sucks  

文章標籤

尼安德塔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標題的哈比人,不是《魔戒》裡那種奇幻生物,而是佛洛勒斯島上發現的古代hominin-佛洛勒斯人(Homo floresiensis )。最初報告佛洛勒斯人的論文,發表於 2004 年,一發表就讓全世界都驚呆惹。之前研究指出,佛洛勒斯人最後生存的年代大約是一萬多年前。而考古記錄顯示,至少 5 萬年前,智人就已經抵達那一帶附近海域,因此以前的認知是,佛洛勒斯人與智人曾經在臨近區域,共存至少數萬年。

Revised stratigraphy and chronology for Homo floresiensis at Liang Bua in Indonesia

frodo-bilbo-the-hobbit   

文章標籤

尼安德塔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人類,或說Homo,像是直立人一干人等,跟大猿相比,咬合能力明顯弱很多,這個特徵是如何演化而來的?咬合力跟食性密切相關,這個大家都同意,但究竟是因為開始吃更多肉、使用石器處理食物、或是用火煮食,學者間就有不同的見解惹。這個2016年的論文,真的找了一堆人來咬咬看肉與根莖類植物,實測咬合的狀況。

Impact of meat and Lower Palaeolithic food processing techniques on chewing in humans

 FF   via  這裡

文章標籤

尼安德塔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演化史上,與人屬(Homo)最接近的是南猿屬,幾乎可以確定,人是由某些南猿演化而來,但兩者間的關係仍然曖昧不明。眾多南猿中,最晚出現的是南非的泉源南猿(Australopithecus sediba),距今約197萬年,這個年代與東非的巧人重疊。然而有趣的是,身為Homo一員的巧人,有些學者卻覺得他不是人,應該分類為南猿;身為南猿,但具備一些Homo解剖特徵的泉源南猿,也有人認為他其實不是南猿,是人,還可能是人類的直系祖先。

Mechanical evidence that Australopithecus sediba was limited in its ability to eat hard foods

KMT228 

尼安德塔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人與一些動物的牙齒,是先長乳齒,一段時間後乳齒脫落,再長恆齒。之前學者研究動物,提出「inhibitory cascade model」來解釋牙齒發育,也就是先長的牙齒,會影響後長的大小。以形態鑑定動物物種時,牙齒是十分常見的分辨方法。2016年這個論文比較了一堆hominin與大猿的齒列,研究人類與其已經滅亡的親戚們,是否也遵循這個模式。

A simple rule governs the evolution and development of hominin tooth size

F1  

文章標籤

尼安德塔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所有hominin都先起源於非洲,再離開非洲,隨後擴散到各地。現在不搭船用走路的,離開非洲的第一站是中東,不過冰河時期海平面較低的時期,也許不只這條路。2016年這個論文研究西班牙的Cueva Victoria遺址,發現此地大概在85到90萬年前時,出現Theropithecus oswaldi這種靈長目動物(應該接近狒狒)。

Chronology for the Cueva Victoria fossil site (SE Spain): Evidence for Early Pleistocene Afro-Iberian dispersalsff  

 

文章標籤

尼安德塔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所有生物當中,只有人類與人的祖先們會製造石器,跟我們最親近的黑猩猩,即使已經算是相當聰明的動物,別說造飛機,連很簡單的奧都萬石器都造不出來。目前已知最早,跟石頭沒差太多的「拉米關」石器出現在 330 萬年前;知名度很高,以砍砸器為主的「奧都萬」技術在 260 萬年前誕生;而 170 萬年前出現了更加精巧,以手斧為代表的「阿舍利」石器。

Experimental evidence for the co-evolution of hominin tool-making teaching and language

短篇 會溝通才能成為高級工具人 

文章標籤

尼安德塔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最早的南猿(Australopithecus)大概出420年前,旗下陸續演化出非常多,其中一支(可能是阿法南猿)在280年前,於非演化出我Homo這個屬。之後,某些的南猿Homo共存,直到200年前,南非的泉源南猿之後,就再也見過南猿化石的蹤跡惹。

New cosmogenic burial ages for Sterkfontein Member 5 Oldowan

A. afar  via 這裡

文章標籤

尼安德塔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