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齒,可以提供生活狀態的許多線索,對認識古動物很有幫助。納萊迪人有許多牙齒保存,當然也有人研究。這個2017年的論文,研究納萊迪人牙齒的損傷,記錄上頭的損傷型態與頻率,跟猿類與hominin比較,以增進對納萊迪人的了解。很明顯的結果是,他們牙齒的損傷頻率,是所有研究對象中最高的!
Behavioral inferences from the high levels of dental chipping in Homo naledi
納萊迪人牙齒上頭,某些損傷不用顯微鏡,用肉眼就能直接觀察到。他們牙齒受損的比例相當高,前方牙齒(anterior teeth)有31%至少有一道損傷,後方牙齒(posterior teeth)則高達50%至少有一處損傷,總計是44.44%。這個比例遠遠超出其他hominin,例如非洲南猿(Australopithecus africanus)的21.13%,以及粗壯傍人(Paranthropus robustus)的12.77%。
這些分析指出,納萊迪人的牙齒,時常暴露於急性傷害。牙齒受損的因素很多,由其後方牙齒的損傷比前方更多,論文推論,導致納萊迪人牙齒損傷,多半出於咀嚼性的理由,或許是飲食中含有較多堅硬的食物;也可能是因為食物中混入許多沙礫-居住於乾燥環境中的狒狒,就曾觀察到類似的情形。
然而,飲食與牙齒損傷之間的關係,至今了解仍然有限。由過往案例可知,即使習慣類似的飲食,牙齒損傷看起來也可能不太一樣;反過來說,就算牙齒上看到接近的受損模式,也未必等於食物相同。因此,缺乏其他證據下,光憑牙齒並不足以,完整重現納萊迪人的飲食狀態。不論如何,這個論文都證實,納萊迪人在飲食與咀嚼上,跟其他住在非洲的hominin與猿類很不相同,他們也許生活在相對乾燥的環境,不過仍需要更多證據支持。
John Hawks 介紹:
Homo naledi was chipping its teeth amazingly often
歡迎光臨粉絲團一起討論: 盲眼的尼安德塔石器匠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