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化史上,與人屬(Homo)最接近的是南猿屬,幾乎可以確定,人是由某些南猿演化而來,但兩者間的關係仍然曖昧不明。眾多南猿中,最晚出現的是南非的泉源南猿(Australopithecus sediba),距今約197萬年,這個年代與東非的巧人重疊。然而有趣的是,身為Homo一員的巧人,有些學者卻覺得他不是人,應該分類為南猿;身為南猿,但具備一些Homo解剖特徵的泉源南猿,也有人認為他其實不是南猿,是人,還可能是人類的直系祖先。
Mechanical evidence that Australopithecus sediba was limited in its ability to eat hard foods
粗勇的南猿,咬合力量普遍比秀氣的Homo強大,之前研究也從牙齒表面發現,這位泉源南猿去世不久前,曾咬過堅硬的食物,一切想來都很合理。這個2016年的論文用化石數據,模擬泉源南猿的咬合能力時,卻意外地發現,泉源南猿的咬合力其實,弱弱的。作者推論,泉源南猿以這個咬合力,不可能長久依靠堅硬的食物維生,但就像我們也可以偶爾吃吃堅果一樣,偶爾咬咬沒關係。
把這點納入親緣關係的考量就有趣惹。究竟hominin的咬合力減弱,是只發生過一次,還是至少發生過2次呢?假如泉源南猿在親緣關係上,跟Homo這一支最接近,或甚至他其實就是Homo,那麼咬合力減弱,應該就只演化過一次。(如圖下所示,名詞沒有很嚴謹)。
又或者如某些人的分類法,把南非的泉源南猿,視為由非洲南猿演化而來的後輩,Homo則是從某一支秀氣南猿(gracile australopith,例如露西所屬的阿法南猿)演化而來,那麼這兩者間就沒有直接的親緣關係,咬合力減弱是獨立演化而來。(如圖上所示,在這個分類 下考量到地點,傍人較為可能與秀氣南猿歸在同一群)
論文推論,食性轉變可能正是人類起源的關鍵。不論真相是哪個假說,這次的發現表示,我們需要更加了解當年的生態變化,秀氣南猿碰上哪些生存壓力,才導致他們改變,適應了新食性。
相關研究:
金山大學新聞稿:
Early human ancestor did not have the jaws of a nutcracker
華盛頓大學新聞稿:
Early human ancestor lacked jaws of a nutcracker, study finds
歡迎光臨粉絲團一起討論:盲眼的尼安德塔石器匠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