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台灣書市中有一大類書籍,是教你如何記憶,可見這是個許多人關心,實用的議題。《記憶決定你是誰:探索心智基礎,學習如何記憶》的主旨不是教你怎麼記,而是解釋記憶的奧秘。

記憶目的不是記得更多,更快,更久,而是讓人活得更好──《記憶

via 這裡

 

遺忘才是正常

 

很多人覺得日常生活中常常忘東忘西,或是希望更有工作效率,因此想提升記憶。但是這本書開頭便提醒大家:遺忘才是正常,記得反而是異常。

 

這不是唱反調吸引注意,而是很基本的事實。人有多重感官,吸收外界的資訊,一天累積的訊息量其實相當驚人,絕大部分卻沒有用。假如通通「記得」,我們的小腦袋早就爆炸惹~ 💣 💥 

 

只有比較重要的訊息,能被人腦暫時記住,又只有當中的一小部分,會轉化為長期記憶。人類一次能處理的訊息很有限,好在即使沒有學過,多數人也能自行摸索出,強化記憶的辦法。

 

例如手機號碼 0912345678,其實很少人腦能記住「十個」數字,但是重組為「三組」數字就沒有問題:0912、345、678。或是乍看毫無邏輯的「俄德法美日奧義英」,雖然老套,可是有效!

 

有自己生命的長期記憶

 

如果能連結情境,也有助於記憶,讓人可以記住複雜的訊息。而且好消息是,情境不需要是真實狀況。事實上,沒有人可以完全重現實際狀況,一定是靠想像建構脈絡,將記憶內容置於其中。

 

例如,在國慶日前一個星期的某天下午,在總統府前觀摩降旗儀式,那一晚在新聞看到發生什麼事,那女孩對我說,說我像一個小偷......

 

進一步說,既然記憶是靠想像力塑造,也就意謂記憶並非固定不變,而是可以改變的東西。隨著事後演變,我們可能更強化對一件事的記憶,也可能終於遺忘。

 

記憶目的不是記得更多,更快,更久,而是讓人活得更好──《記憶

 

反過來說,記憶也能被扭曲,離「真相」愈來愈遠。操縱記憶、引導記憶,正是廣告、假新聞、資訊戰的目的。人類是社會化動物,許多實例支持,一個社會的「集體記憶」似乎也能被塑造。

 

有時候記憶扭曲的傷害很大。像是某些刑事案件,一個人其實根本沒有涉案,卻有可能在不斷逼供,心理暗示下,產生虛假的犯案記憶,導致冤案。

 

應對當下,邁入未來

 

然而,也不用把記憶之道想得那麼負面。人的記憶,除了儲存過去經歷的資訊,更重要的是應對當下,順利邁入未來。假如足以自圓其說,即使記憶不那麼真實,也能對人類有所幫助。

 

記憶就是人的一部分,人類記憶的目的,追根究底,不是要記得更多、記得更快,也不是要記得更久,而是能讓人活得更好。

 

本書作者蘭迦納特(Charan Ranganath)是專門研究記憶的科學家,自稱五十歲時立志寫書,最終完成這本 250 頁的科普作品。只要從中得到幾條管用的記憶,就值回書價。 

記憶目的不是記得更多,更快,更久,而是讓人活得更好──《記憶決定你是誰》

吃得對比不吃更重要──《大自然就是要你胖!》

人的生物性,也時時刻刻影響歷史發展──《人類文明:生物機制如何塑造世界史》

 

歡迎光臨粉絲團一起討論盲眼的尼安德塔石器匠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尼安德塔人 的頭像
    尼安德塔人

    盲眼的尼安德塔石器匠

    尼安德塔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