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 2024 年的論文報告,東亞北部 4.5 萬年前人類的活動跡象;如果是智人的話,就是東亞北方非常早的紀錄。他們會製作高明的石器,還有來自一千公里遠處的黑曜石。
Initial Upper Palaeolithic material culture by 45,000 years ago at Shiyu in northern China
之前東亞北方的智人紀錄最早為 4 萬年,田園洞有死人骨頭,下馬碑遺址有小型刃狀石器和赭石,很可能是智人手筆。
這個論文調查的地點叫作峙峪遺址(Shiyu),位於陝西,和下馬碑遺址一樣算是泥河灣盆地的範圍,不過年代更早,最早有人出沒的年代約為 4.5 萬年。這兒其實很早就受到關注,最早是 1963 年有挖掘行動,1971 年賈蘭坡提出報告,再加上前幾年的新挖掘。
從花粉判斷這兒 4.5 萬年前應該是乾、冷的草地環境。出土 12 種哺乳動物的化石,最有存在感的是馬(當然是野生的!),而且 152 件中,67 件有人為切割的痕跡,可見這些人會獵捕移動迅速的馬,狩獵能力大概不錯。
a, Levallois points (1–3).
出土的石器有數百件,大部分材料應該取自遺址附近。石器製作上,論文特別指出 Levallois 和 Volumetric Blade Reduction,以 4.5 萬年前那個時期而言,工藝算是相當高明。
有兩件人造物品很特殊,一件是用哺乳類動物的肢骨,加工製成的小型骨器。我不是專家,不會解釋,看起來是很像雙面石斧的骨仿手斧......大家請自己腦補意思。另一件是石墨製成的盤狀物品,只有幾公分大,中間凹陷。論文推測可能是固定衣服的小工具。
b, Various tool types including straight scrapers on blades (1 and 2), a denticulate on a blade (3), convergent scrapers (4 and 5), a denticulate on a flake (6), an end scraper (7), a notch (8), a borer (9), an awl (10) and a tanged tool (11). c, Tanged tools showing the locations of notched retouching (red) and thinning of the tangs (light blue). d, Graphite disc (1) and bone tool (2).
論文認為這些工具可以歸納入更大脈絡下的「Initial Upper Palaeolithic(IUP)」文化風格。4 萬年前左右的歐亞大陸北方,從歐洲到東亞,許多地點存在 IUP。 已知的 IUP 遺址中,峙峪年代很早,地點很東;即使不考慮時代差異,和最近的已知地點也相當遠。
這或許見證那個時刻,非洲以外還沒有幾隻同類之際,智人狂野的文化傳播與交流。
我覺得相當有趣的是,總共出土 4 件黑曜石,儘管佔總量的比例很低,可是當地附近都沒有黑曜石。
比對得知,一件來自東北方向的長白山,離出土地點 800 公里之遙;還有一件更遠,來自 1000 公里外的 Gladkaya,位於俄羅斯遠東地區。
黑曜石旅行如此遙遠的距離,一般會說,這反映當時的人存在長距離交流。不過我想說的是,這證實 4.5 萬年前那個時候,已經有人類在東亞東北方出沒。
即使一個地區缺乏直接證據,透過另一個地區的間接證據,也能證實當時有人在此。這就是成分分析能帶來的價值。
論文短評:
Modern humans in Northeast Asia
新聞稿:
Shiyu discovery reveals East Asia's advanced material culture dating to 45,000 years ago
歡迎光臨粉絲團一起討論:盲眼的尼安德塔石器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