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自印度的Delta變種,為什麼傳染力更強? 原載於新公民議會
COVID-19(武漢肺炎、新冠肺炎)今年 5 月起在台灣爆發一波,所幸不久後就被控制。病毒離開中國,在世界傳播一年後,在英國、南非、巴西等地,獨立演化出多款傳染力更強的品系,而入侵台灣的品系最初源自英國。
台灣之外,如今在多處廣傳的品系 B.1.617.2 最初源於印度,傳染力又比英國前輩更強,被視為第四種「高關注變異株」(Variant of Concern,簡稱 VOC),WHO 稱之為「Delta」。
有些估計指出,源於印度的新型病毒傳染力,可能為武漢原版病毒的 2 倍。它一度入侵台灣社區,造成零星感染,幸好已經被成功阻絕。今年 5 月,這款病毒也入侵廣州,讓中國當局獲得一批第一手資訊;它為什麼有更強大的傳染力,前幾天發表的研究報告提供了一些線索。
How the Delta variant achieves its ultrafast spread
這項研究的對象是廣州 62 位感染者。他們接觸確診者後被隔離,在隨後的檢驗中得知感染。比較的對象則是去年 63 位,原版病毒的感染者。
由於接觸確診者後就被隔離,感染者首度偵測到陽性的日期,就是感染後轉為陽性的時間。原版病毒的感染者,2 到 10 天後首度陽性,平均為 6 天。印度新型病毒的感染者則是 2 到 7 天,平均為 4 天;整體上,比原版病毒轉為陽性更快好幾天。
以 RT-PCR 檢驗病毒,是否為陽性要看 Ct值的設定,Ct值愈小表示病毒量愈高(通常正比於感染者體內的病毒量,但是不完全一定)。同樣判定為陽性,病毒量可以差異很大。
首度陽性時的 Ct值,原版病毒的感染者平均為 34.31,印度新型病毒則是 24。Ct值差 1 是差兩倍,差 10 就是 2 的 10 次方,等於 1024,也就是說換算過去的病毒量,印度新型病毒感染者是原版的 1000 多倍。
感染者體內有病毒,卻不一定多到足以傳染。常見作法是用體外培養檢驗傳染力,如果能養出活病毒,便可能有傳染力。實驗發現 Ct值超過 30 之下都養不出活病毒,姑且假設,Ct值未滿 30 的感染者有傳染力。
不同人感染後,有個體差異。以 Ct值 30 為標準,原版病毒感染者在首度陽性時,只有 19.05% 的人有傳染力。然而,印度新型病毒的感染者,首度陽性時高達 80.65% 的人有傳染力。
歸納起來,感染印度新型病毒的人,感染初期體內病毒醞釀的更快,數量也多得多。病毒在宿主體內可以迅速上升到很高的量,轉為陽性的時候,大部分已經具有傳染力。這也解釋了,為什麼它的傳染力更加優秀。
幾天、幾倍這些數字不用過於在意細節,重點是這些資訊告訴我們,印度新型病毒勢頭更快、更猛,對付原版病毒有效的策略,不見得也能封鎖它。
原版病毒的感染者第一次偵測到陽性時,大部分仍然缺乏傳染力,即使之前在掌握之外,偵測到陽性再隔離,也還足以阻擋絕大部份後續傳播。可是印度新型病毒的感染者,不但更快轉入陽性,而且大多數那時已經具備傳染力。
此一特質將大幅縮短可應變的時間,反應速度必需更快,最好在感染者轉為陽性之前(通常是出現症狀之前的更早幾天)預先隔離,但是做到的難度顯然更大。
多數感染者只要變成陽性,馬上就可以傳染,沒多少緩衝時間,幸虧老辦法多半還是管用,只是反應必需更快。察覺病毒入侵後,迅速大量檢驗,快點找到感染者,再以疫調找到接觸者,趕快隔離起來。就算傳染力再高,只要沒有接觸,病毒還是只能被斷頭而無法擴散。
除了疫調、隔離,疫苗對阻止病毒傳播也大有幫助。初步研究指出,和原版病毒相比,印度新型病毒對疫苗的抵抗力更強。然而,大部分廣泛使用的疫苗,即使效果變差,仍然保有相當的防禦力,能降低感染的機率;即使依舊感染,也能壓制體內的病毒,減少演變為重症,以及再傳染給他人的機率,不成為傳染源。
面臨一個又一個危機,一般人的作法很簡單:日常防疫保持警覺,有疫苗,就去打疫苗!
也出現在泛科學:源自印度的Delta變異株,傳染力為什麼更強?
WARS無症狀感染者,會傳染,隔離14天可以拖到傳染高峰過去
歡迎光臨粉絲團一起討論:盲眼的尼安德塔石器匠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