滅蚊有望?大溪地用細菌消滅蚊子 原載於新公民議會
蚊子,台灣人都不陌生。前幾年由蚊子傳播造成的登革熱,導致了不可忽視的災情。除了這幾年在熱帶地區大行其道的登革熱以外,瘧疾長期威脅著世界上許多人的健康,至少幾千年之久(《羅馬帝國也有瘧疾,首度由 DNA 確認》);茲卡病毒前幾年造成一股恐慌,所幸在大量投入的現代科技、防疫觀念之下,人類終究成功控制住這種新興傳染病,沒有讓它釀成重大災害。
在原本的家園以外,蚊子也隨著人類的交通移動,散佈到新的地方,傳染新的疾病,例如太平洋的島嶼。像是茲卡病毒,早在於南美洲大爆炸之前,2007年時就已經在密克羅尼西亞,還有2013年時在法屬玻里尼西亞出現。為了對付蚊子,人類研發出一種又一種方法,《Nature》的新聞《Bacteria could be key to freeing South Pacific of mosquitoes》,介紹了一種正在大溪地實行,看似有希望的滅蚊策略:細菌?
這種細菌不是普通的細菌,它屬於立克次體科旗下,叫作「沃爾巴克氏體(Wolbachia)」,全世界約有 65% 的昆蟲,本來體內就會帶有這種細菌,只是品系各異。許多蚊子都有與自己共生的沃爾巴克氏體,有趣的是,假如兩隻同種的蚊子,各自配備有品系不同的沃爾巴克氏體,那麼它們即使可以交配,也無法產下後代,等於是變相的不孕。
有聰明的科學家想到,可以利用蚊子與沃爾巴克氏體的此一特性,達到滅蚊的效果。具體作法是,假如野生的蚊子族群中,本來帶有A品系的細菌,那麼就用人為的手段,先在實驗室中,培養出一大堆帶著B品系細菌的雄性蚊子,再大量野放,讓配備B品系細菌的雄蚊,跟配備A品系的野生雌蚊交配,如此一來,蚊子族群產生後代的機率有望大減,就能達到抑制野生蚊群的目的。
這招滅蚊的方法,不需要太高深複雜的技術。根據新聞,只需要幾個人用近乎純人工的手段,在大溪地本地的實驗室,就能大量生產配備特定細菌品系的雄蚊,釋放到野外。在實施一段時間以後,目前已經有相當明顯的成效;去年陷阱平均一天可以捕捉到一隻雌蚊,如今要一週,才能抓到一隻。
嘗試使用沃爾巴克氏體滅蚊的,不只大溪地,還有好幾個小島。密西根州立大學的科學家奚志勇率領的團隊,已經試驗此一策略滅蚊多年,他宣稱,這個方法已經在2個中國廣州的小島大獲成功,幾乎滅絕了島上的白線斑蚊。不只小島,也有科學家打算在巴西、美國嘗試。
跟其他滅蚊方法比起來,沃爾巴克氏體有許多優點。它不像多少會傷害生態的殺蟲劑,也不是如 Gene Drive 之類的基因改造策略,而是天然存在的細菌,人類並不需要特別改造,只是把本來就有的細菌,移動到另一個地方(當然不等於沒有風險,想想台灣的福壽螺、澳洲的兔子……)。在也有蚊子憂患的台灣,採用沃爾巴克氏體滅蚊,至少該被考慮,作為一種防疫的輔助策略。
然而,儘管看似希望無窮,也有愈來愈多資源投入,對於沃爾巴克氏體,或任何宣稱能一勞永逸消滅蚊子的方案,我們都不該抱持過度樂觀的態度。演化,對所有生物都一樣公平,不論是人類、蚊子,或是細菌。
有意思的是,經歷兩年肆虐以後,茲卡在2017年突然大幅消失?
Zika has all but disappeared in the Americas. Why?
歡迎光臨粉絲團一起討論: 盲眼的尼安德塔石器匠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