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生的Y染色體從何而來,有一天會消失嗎? 原載於泛科學
人類有 23 對、共 46 條染色體,當中 22 對是體染色體,男女沒有差別;剩下一對是性染色體,女生配備兩條一樣的 X 染色體,男生則是 X 及 Y 染色體各一條。XX 或 XY,造就兩性的差異。
男生的Y染色體從何而來,有一天會消失嗎? 原載於泛科學
人類有 23 對、共 46 條染色體,當中 22 對是體染色體,男女沒有差別;剩下一對是性染色體,女生配備兩條一樣的 X 染色體,男生則是 X 及 Y 染色體各一條。XX 或 XY,造就兩性的差異。
花生,也叫落花生,學名 Arachis hypogaea,原產南美洲,是種被人類馴化的農作物,它是如何起源?2014 年時,花生的全套基因組被定序成功,全長 2.7 Gb。花生是四倍體(allotetraploid),共 40 條染色體,基因組由 2 個 subgenome(次基因組)組成,其他落花生屬(Arachis)的親戚們,卻多半是兩倍體,共 20 條染色體。這點特殊之處暗示,花生可能是由 2 種落花生屬的親戚合體而成。
北非位於地中海的南方,海的另一邊就是歐洲。北非的族群歷史,應該與非洲其他地方不太一樣,其中一個線索來自粒線體DNA的一個型號,單倍群「U6」。目前配備U6的人主要分佈於非洲的西北角附近,以及海的對面,歐洲的伊比利地區(見圖片深淺)。但以前就有學者懷疑,U6其實最初是在歐洲起源,後來隨著人群遷徙又回到非洲,接著再傳回歐洲,才形成現在的分佈。
人類在何時進入美洲,是個至今仍有爭議的問題。長期以來,學界認為北美13000年前左右的克洛維斯文化人,是最早的美洲移民,不過隨著位於南美洲最南端的智利Monte Verde遺址,距今14600年的年代被確認,以及近來的遺傳學研究發現,美洲原住民跟西伯利亞族群大概在23000年前分家之後,克洛維斯不是最早美洲移民的論點,已經被廣為接受。
所謂「維京時期(Viking Age)」,指的是從西元8世紀末到11世紀中期這段時間,來自北歐的維京人,在各地打劫、貿易,以及建立殖民地的年代。一般認為維京時期的開始,始於西元793年,維京海盜襲擊英格蘭的基督教聖地,林迪斯法恩(Lindisfarne)。分類上,維京時期之前的年代叫作Vendel Period,介於西元550到790年間,這時的北歐人一樣出航四方,主要目的卻是交易鐵、毛皮等貨物。維京人為什麼從做生意的小商人,在短期內轉型成為搶掠四海的海盜,是考古學家很感興趣,卻不太能確定的問題。
Vikings may have first taken to seas to find women, slaves
via 這裡
海拔很高的青藏高原是個寒冷、乾燥的地方,這個 2016 年的論文從尼泊爾的Annapurna Conservation Area(安納布爾納保留區),取得 8 個數千年前的古代基因組,研究古代喜馬拉雅族群的遺傳組成。
號稱「沙漠之舟」的單峰駱駝(dromedary,學名Camelus dromedarius),被人類使用的歷史大約已有3000年,對北非、東非、阿拉伯半島、南亞這些沙漠地區,單峰駱駝是種非常重要的馴化動物,牠們的遺傳歷史如何?這個2016年的論文搜集了各地單峰駱駝的樣本,研究馴化起源。樣本來自五大區域:東非、西非與北非、北阿拉伯半島、南阿拉伯半島、南亞。
via 這裡
大約 3400 萬年前,地質年代由始新世(Eocene)進入漸新世(Oligocene),此時氣候巨變,生物世界發生惹慘絕人寰的大置換「Eocene-Oligocene transition」,簡稱 EOT。這個 2016 年的論文報告在中國雲南地區新發現,EOT 以後的 6 種靈長類化石,大大增進我們對亞洲靈長類演化的認識。
Oligocene primates from China reveal divergence between African and Asian primate evolution
粒線體是真核細胞的基本配備,然而這個2016年的論文,針對Monocercomonoides這種單細胞真核生物作DNA定序,卻完全找不到粒線體DNA,許多粒線體相關功能的基因也找不到,因此粒線體,應該真的不存在於這種真核生物。
A Eukaryote without a Mitochondrial Organelle
人類起源於非洲,hominin 演化到出現人類的這段過程不是那麼清楚。某些早期的人類演化學家,根據有限的化石資訊,推論人類這個物種來自單線演化,也就是數百萬年來只有一個物種不斷改變,最後變成智人。即使目前化石資訊仍然很有限,卻也足以推翻以上論點。這個 2016 年的論文綜合已知的資訊,詳加探討 300 多萬年前這段期間,東非的 hominin 多樣性。
The Pliocene hominin diversity conundrum: Do more fossils mean less clarity?
距今約 2 萬多年前,地球進入末次冰盛期,是近代最嚴酷的冰河時期。氣溫變化對生物演化的影響非常大,美洲西北方的兩個大型冰蓋,勞倫斯冰蓋(Laurentide Ice Sheet)與柯迪勒拉冰蓋(Cordilleran Ice Sheet)在冰河全盛時期,就像中國與蒙古般,一度統一為不可分割的一部份。
Bison phylogeography constrains dispersal and viability of the Ice Free Corridor in western Canada
釀造啤酒的歷史非常悠久,在歐亞大陸東方,距今 3000 年左右的商已經有惹啤酒的記錄。這個 2016 年的論文則報告,遠比商的年代更早,附近地區大概在 5000 年前,屬於仰韶文化的米家崖的遺址(Mijiaya),發現可能用於釀造啤酒的整套裝備。
Revealing a 5,000-y-old beer recipe in China
人類跟親戚比,寶寶出生時的頭與身體都算大,導致媽媽的骨盆必需寬到讓寶寶通過,不能太窄,這件事牽涉到人類在演化上的兩大特色:直立行走與大頭。頭更大才能塞進更大的腦袋,媽媽也就需要更寬的骨盆才能順利生產;但骨盆太寬,卻又可能影響直立行走的能力,代價高昂。
Developmental evidence for obstetric adaptation of the human female pelvis
via 這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