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澱粉是動物主要的能量來源,人類有酵素「澱粉酶」可以直接分解。這個 2024 年的論文探討澱粉酶的演化,雖然只是一處基因,演化歷史卻相當複雜。

Recurrent evolution and selection shape structural diversity at the amylase locus

人類消化澱粉酵素的基因演化

 

大猿,以及衍生的尼安德塔人、智人,原本配備 3 個澱粉酶(amylase)基因。人類的基因位於第一號染色體,以串聯排列。

 

人類的澱粉酶基因,AMY1 的蛋白質產物在第一線面對食物的唾腺表現。口含麵粉,一段時間後會感到甜甜的,就是 AMY1 發揮作用。另外兩個基因 AMY2A、AMY2B,產物則是在胰臟表現,協助體內的消化。

 

人類消化澱粉酵素的基因演化

 

每個體染色體都有一對,例如一處 AMY1,其實有 2 個基因。而實際觀察到,上述三款基因,許多人各自都不只 2 個,例如某人可能有 11 個 AMY1,5 個 AMY2A 加 3 個 AMY2B。但是已知的尼尼、丹尼索瓦人,三款基因都只有一組(2 個)。由此推敲,智人的澱粉酶基因,在演化史上經歷過膨脹。

 

人類的多個澱粉酶基因,第一號染色體上延伸包含的 DNA 片段不短,以往拼裝短片段的定序手法,不容易釐清細節。好在如今有一次定序長長一段的 Long-Read 技術。

 

這個論文分析世界各地 147 個族群,4292 位智人,結果發現不同人的基因數目變化很大。每個人配備的 AMY2A 介於 0 到 6 個,AMY2B 介於 2 到 7 個,存在感最高的 AMY1 介於 2 到 20 個。

 

人類消化澱粉酵素的基因演化

 

第一號染色體上,涵蓋所有基因的範圍高達 200 Kb。一番比劃後,論文定義出 28 款單倍型,勉強能腦補它們的演化順序。諸君如果有興趣,麻煩自行閱讀細節。我覺得最有意義的啟示是,即使兩個人的基因數目相同,基因狀態、歷史過程也可能完全不同。

 

有趣的是,這段涵蓋許多澱粉酶基因的 DNA 序列,同源重組明顯減少。「同源重組」意思是,精卵結合時,兩者同源的 DNA 位置發生互換;這使得缺乏新突變之下,染色體也能產生新的組合變化。

 

論文推測,澱粉酶基因附近的整段,之所以不太重組的一大原因,是因為兩條染色體的 DNA 序列常常差異不少,所以不容易配對。

 

「超級基因」預備隊~

 

人類消化澱粉酵素的基因演化

 

假設智人、尼尼分家的時間為 65 萬年,建構澱粉酶基因單倍型的演化樹,估計智人的澱粉酶單倍型,共同祖先大約在 27.9 萬年。

 

接著 AMY2B 的變化最少,它先複製一次,又喪失一次,最後再複製一次。AMY2A 變化比較複雜,總共發生 6 次複製、2 次喪失。AMY1 最複雜,不同人的祖先一共有過 26 次複製,24 次喪失。

 

上述分析雖然已經很複雜,也只能代表全人類的一部分。論文納入更多樣本,發現狀況果然更加複雜。大致趨勢是,祖先過著農業生活的人類,澱粉酶的數目也比較多,特別是 AMY1。

 

用現代樣本比劃,能反映真實歷史嗎?歐亞大陸西部的古代基因組樣本最多,分析發現,澱粉酶基因的數量,確實隨著時間愈來愈多,應該有正向天擇發生。

 

人類消化澱粉酵素的基因演化

 

不同人配備的澱粉酶基因差異很大,不過還是能摸索出大概的面貌。在農業出現以前,智人的澱粉酶基因便有所增長,轉型為農業生活後更明顯增加,而且世界各地都上演類似趨勢。

 

論文指出此一現象,類似成年後消化乳糖的能力。之前研究得知,不同地區的人們,獨立獲得成年後消化乳糖的遺傳變異;而同一個遺傳變異,在歐洲不同地方也獨立上升。

歐洲人克服乳糖不耐,少拉肚子就是達爾文贏家?

 

不過相比之下,澱粉酶存在感上升這件事,發生的年代更早,地區更廣泛,影響的人更多。而且不限於人類,與人類共同生活的不同動物,狗狗、豬豬等,也發生類似的現象。

人類消化澱粉酵素的基因演化

 

新聞稿:

Agriculture accelerated human genome evolution to capture energy from starchy foods, study suggests

 

歡迎光臨粉絲團一起討論盲眼的尼安德塔石器匠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尼安德塔人 的頭像
    尼安德塔人

    盲眼的尼安德塔石器匠

    尼安德塔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