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高,是人類最顯眼的外觀特徵之一,同時受到先天遺傳、後天營養的影響。這個 2023 年的論文分析新石器時代,歐洲人的身高。
Socio-cultural practices may have affected sex differences in stature in Early Neolithic Europe
有什麼問題可以問呢?身高受到多重因素影響,一項是遺傳,有些人遺傳就高,不過假如出生後的營養狀況不佳,實際上也會長不高。也有人遺傳預估不高,實際上超乎預期。
另一項因素是性別,生理性別的女生天然比較矮,所以見到同一古文化中,女生比男生矮是正常的。但是也有可能,由於差別待遇,使得女生的身高比應有的身高更矮。
這些因素交錯在一起,不容易釐清。這個論文把資料拆成多組,交叉比較,得知一些有趣的結果。
這個論文使用的資料,都來自已經發表的研究。隨著資料愈來愈多,這也是重要的研究手法。不用總想著要自己取得新資料,拿別人提出的材料,也有機會變出新花樣。
歐洲新石器時代的農夫移民,可以追溯到東南方的中東,大致能分成較北、較南兩波。北邊的論文稱為「中歐」,又分成南北兩群,以北緯 50 度劃分 。南邊的稱為「地中海」,包括義大利、伊比利等地;以及離中東最近的「巴爾幹」。
為減少不確定因素,論文盡量選擇同一時期,新石器時代早期的樣本。北邊介於距今 6900 到 7700 年前,南邊 6000 到 8000 年前。
遺傳上,身高受到很多遺傳因素影響,已知上百個基因,影響力或多或少。通通一起考慮,可以估計一個基因組的預期身高。
比較不同地區的人群,從祖源來看,所有群體都可以視為,中東農夫與 WHG 西方採集狩獵族群的合體,但是比例有別。 配備 WHG 的比例,地中海 11.4% 最多,巴爾幹 5.3%,中歐南部 4.1%,中歐北部 1.1%。然而,直接估計遺傳上的預期身高,WHG 血緣的高低並無影響。
進一步說,用於分析的所有新石器時代歐洲族群,只看 DNA 的話,預期身高沒有差異。如果實際有別,是其他因素所致。
怎麼知道古早人的身高呢?過往研究指出,人的身高與大腿骨(femur,股骨)長度相關,大腿骨愈長的人,身高也愈高。
這麼看來,男生方面,只有地中海的男紙矮一點,其他三地都差不多。女生方面,地中海、巴爾幹、中歐南部的女森差不多,中歐北部的女森明顯較矮。
可以這麼歸納,第一,各地的男生都比女生高,地中海卻少高一些。第二,各地的女生都比男生矮,中歐北部又更矮一些。
中歐北部、南部各方面條件最接近,直接比較,氮穩定同位素統計上與身高無關(正相關於吃肉多寡,有時候可以作為營養優劣的指標)。例如直接看的話,巴爾幹人群吃的氮明顯多一截,卻沒有長更高。
不過中歐北部的死人骨頭,發生 linear enamel hypoplasia(線狀齒釉發育不全,LEH)的比例超過 50%,明顯高於南部的 20%。這間接支持,北邊人的發育情形比南邊差。
該如何解釋呢?論文偏好的解釋,我理解大概是這樣:歐洲北部的環境壓力更大,在逆境之下,女生受到的負面影響更多,使得她們最終的實際身高不如預期;而男生受到影響則相對少。
不過我覺得還有另一個解釋,假如真的有,影響力或許比較小:長比較矮的男生,活到成年,變成分析樣本的機率比較低。不同身高的女生,更高機率順利成人。
至於地中海族群的男女身高差比較少,解釋方向大概是反過來。影響身高的後天因素,兩性差異不大......轉骨湯不會只給男生喝之類的?
新聞稿:
歡迎光臨粉絲團一起討論:盲眼的尼安德塔石器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