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鮮豔的繪畫,由左到右是:HIV、伊波拉、茲卡病毒。這些畫的創作者,是科學家兼藝術家 David Goodsell,目前人在美國的 Scripps 研究所。(這家最知名的台灣人,應該是翁啓惠?)

Meet the scientist painter who turns deadly viruses into beautiful works of art

 

他是老經驗的結構生物學家,從 1980 年代早期,就開始以各種方法,探索微生物的分子級結構。作為科學家,他 30 多年來的藝術創作,不只發揮想像,也重視科學現實,希望能儘量符合創作當下的科學認知。

 

以這個角度看,他不是科學藝術家,也不是藝術科學家,而是科學和藝術兩者都不是形容詞,皆為主體的「科學家—藝術家」。

 

 

他的作畫手法,以「水彩」為主,重視鮮豔色彩的搭配,讓主題更明顯。實際上,大部分微生物、細胞裡頭的蛋白質,本身並沒有顏色,因此可以透過人為選擇色彩,標示、區隔不同的小結構,讓觀眾更有視覺感。

 

所以一模一樣的生物結構,讓不同人表達,假如選擇突顯的重點不一樣,畫出來的也會不同。

顯微鏡下的生命世界-細胞:影響我們的健康、意識以及未來的微觀世界內幕

 

 

比方說,器官由許多不同的組織、細胞構成,還有一大堆血管、神經等交織其中。但是大部分描繪肝臟的繪圖,只會突顯肝臟外觀的整體,而不會畫出更細微的結構。不過,如果要強調肝臟內部的運作,就必需把組織、細胞、血管、神經等小零件畫出來惹。

 

並不是說,哪一個才是真相,而是取決於想怎麼看。

 

現在大家知道,許多課本的封面怎麼來的惹吧?

 

歡迎光臨粉絲團一起討論: 盲眼的尼安德塔石器匠

arrow
arrow

    尼安德塔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