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商王殺很大!被當成牲畜屠宰的人牲,從何而來?    原載於泛科學

西元 1928 年發現的殷墟(Yinxu),位於當今中國的河南省,屬於華北,是世界最大的考古遺址之一。三千多年前的青銅時代,殷墟曾經作為商王國的首府;此地出土的建築物、甲骨文、墓葬等遺跡,帶給我們對於這個東亞大陸上,盛極一時古文明的許多認識。在眾多考古發掘中,有一種絕對無法忽視:被犧牲的人類。

在許多古代文化中,都有儀式性犧牲,例如中美洲的阿茲特克。圖/取自 〈How human sacrifice propped up the social order

 

殺很大的商代王室 

 

由於商代的犧牲者眾,商人給人一種嗜殺、殘酷的感覺。的確,考古學家統計在晚商時期(Late Shang Period,西元前 1046 到 1250 年之間)的兩百年間,一共有超過 13000 人在殷墟被犧牲,這一看就殺很大的數目,即使擺在全世界都相當顯眼;在討論儀式性的人類犧牲時,商常常與美索不達米亞、古希臘、馬雅、阿茲特克、印加等古文化並列。 

短篇  為了社會階級的河蟹穩定,犧牲乃甜蜜與合宜

 

不過事實上,並不是所有商王國的居民都殺很大。在研究透徹的「殷墟西區(western district of Yinxu)墓葬」,一共 939 個墓葬中,只有 18 個內有犧牲者,還不到 2%,而且一個墓地只有 1 到 3 人,最高 12 人。殷墟西區墓葬是商王國身份沒那麼尊貴的一般人墓地,這表示商王國的平民,並沒有死掉要拉人殉葬的習慣。

 

殷墟的地理位置。圖/取自Journal of Anthropological Archaeology

 

殷墟中絕大部分人類、其他動物,還有馬戰車(chariot)的犧牲,都來自王室墓葬。商代貴族墓葬內含大量陪葬品,與樸素的平民墓葬相較,死後的排場華麗太多,顯示其善於理財的一面。王室墓葬中的死人骨頭數目驚人,常常一次儀式就是 50 人起跳,直逼平民的總和,而且最高紀錄達到 339 人,一次!

 

這麼多的犧牲者,又可大致分為 2 種:人殉(renxun)與人牲(rensheng),兩者死後的待遇大不相同。人殉的死者,在墓葬中擺放較為體面,也有陪葬品,推論生前的地位應該較高;人牲的死者跟牲畜一樣,不但沒有陪葬品,還常常一大群人被亂埋在一起,推測其生前地位,或許真與動物區別不大。

 

被當成牲畜屠宰的人牲,哪裡來? 


許多考古學家與古文字學家認為,生前地位較高,被當人看的人殉,也許是家族成員或僕役;至於地位低下、似乎不被當人看且數量眾多的人牲從何而來,就很有疑問。由商代的文獻-卜辭推論,人牲來自出征虜獲的戰俘,也就是說,他們是不屬於商王國的「外人」;絕大部分人牲屬於 15 到 35 歲的男生,支持他們本來是戰俘的說法。 

 

然而人牲是否為商代社會的外人,至今在考古學上,仍缺乏可靠的直接證據。假如他們真是外人,人牲又是哪種外人?根據甲骨文卜辭,人牲至少來自 13 種敵對族群,例如大(Dai)、亘(Gen)、而(Er)、印(Yin),其中又以羌人(Qiang)數量最多,卜辭紀錄過至少 7426 人。

 

現代中國西南邊疆的羌族,是介於漢藏兩大強勢文化之間的少數民族,與商代的羌人或許沒什麼關係。圖/  Readmoo 分享書

 

後來漢代的《史記》,以及歷代漢人史書中,也有記載過「羌」人。描述中羌是依靠遊牧維生,相對於漢人的一支外族;而現代中國官方認定的少數民族中,也有一族叫作羌族。只是歷代的羌人之間到底有沒有關係,仍沒有可靠的論證。商代卜辭中描述的的羌人,究竟是過著另一種生活方式的遊牧族群,或只是不屬於商王國管轄,住在外面的其他人,仍充滿疑問。 

小心,毒藥貓就在你身邊:羌寨裡的女巫傳說

 

另一方面,假如人牲確實是由外地來到商王國,那麼在他們抵達殷墟以後,到被犧牲以前,待遇如何?他們在生命的最後一站住了多久,是幾天、或是幾年?商人會驅使他們勞動,還是像豬一般一直關養著,等時候到了,再拖出來宰掉?

 

讓死人骨頭的穩定同位素說故事 

 

今年發表的新研究,使用取自殷墟中 3 處,68 位犧牲者的遺骸(只有一位可能不是人牲,而是人殉),再加上 39 位確定不是犧牲者的一般人進行分析,兩者對照,替以上眾多問題,帶來非常有用的線索。[1] 

 

用死人骨頭研究去世者生前的生活,是考古學家的專業。要闡明遺骸是在本地成長,或是外來者,考古學上行之有年的策略是,分析牙齒中的鍶(Strontium)同位素比值。

 

馬雅城市,科潘王朝的創始者 Yax K’uk Mo 塑像。圖/取自 來自西方的君主:馬雅歷史上的提卡爾與提奧帝華甘

 

鍶會藉由飲食進入人體,累積在牙齒內,由於各地環境中的鍶同位素比例不一,因此在不同地點成長的人,牙齒中的鍶同位素便會呈現差異。考古學家曾採取此一策略研究馬雅人,得知在西元 426 年的古典期時,由提卡爾擁立,馬雅城市科潘(Copan)王朝創始者 Yax K’uk Mo,並非在本地出生。[2][3] 

科技大觀園– 考古學研究的科學趣味:看骨頭說故事

來自西方的君主:馬雅歷史上的提卡爾與提奧帝華甘

 

殷墟的人牲是不是外來者呢?來看看他們的牙齒……,等等,這批人牲的頭都被砍掉了,哪來的牙齒啦!(大哭)[4]

人牲逃走中:商代的逃亡者

 

許多人牲的頭都被砍掉,不過,通常不會排列的這麼整齊。圖/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殷墟發掘照片選輯1928-1937》

 

還好,鍶同位素不能用,還有比較迂迴的策略(握拳)。人牲雖然沒有頭,身體其他骨頭倒是挺多;考古學家知道,同一個人不同部位的骨頭,骨質更替率不一樣,像是大腿骨的骨質形成後,就跟專制政府的權力階層一樣變化不大,能代表此人較早以前的食性;而肋骨之類的小型骨頭,其中的膠原蛋白跟民主國家的議會一樣,只要幾年就會換上新的一批,所以能反映去世前幾年的飲食狀態。

 

人牲是外來者,曾在殷墟活過好幾年 

 

用骨頭中膠原蛋白比的不是鍶,而是碳、氮、硫的穩定同位素(stable isotope)。一番計算後,論文用碳的穩定同位素判斷,殷墟中不論是人牲,或是商的本地居民,飲食皆以 C4 食物為主食,擺在商王國脈絡中,應該就是 2 種小米:稷(Setaria italica)和黍(Panicum miliaceum),它們作為華北地區的主要糧食延續了數千年,直到漢代以後地位才逐漸下跌。

 

人牲遺骸中氮 15 和硫 34 的含量,明顯比本地人低。若是吃過愈多肉類蛋白質,身體會累積更多氮 15,這表示人牲的飲食缺乏肉類,待遇不如一般商人,這也符合人牲在商的社會中,地位最低的論點。綜合氮與硫的資訊,可推論人牲是商代社會中的外來者,這是在考古學上,人牲為外來者,第一個堅實的直接證據。

 

人牲是被捕獲以後,馬上犧牲的嗎?比較同一位人牲,不同骨頭間膠原蛋白的穩定同位素含量,分析指出同樣一人,腿骨與其他骨頭明顯能看出差異,表示他們在被砍頭、變成人牲以前,歷經過飲食轉變,也就是曾經在商王國生活過好幾年,不只短短幾天。

 

商人與人牲,都是種小米、吃小米的農夫。圖/取自 shutterstock

 

商代王室雖然非常富裕,喜歡炫富,一副有錢就是任性的模樣;但是論文指出,人活著都要吃飯,養著這麼多成年男子,好幾年來每天都只吃飯、不工作,吃到骨頭的膠原蛋白都換成新的,未免不太合理?論文推論,商人平時很可能會先利用人牲的勞動力,等到特定時候才大規模宰殺。 

 

藉由分析骨頭中的穩定同位素,比較殷墟的人牲與本地居民,論文作做出結論:人牲是商代社會的外來者,被犧牲前曾在商生活過幾年,商人或許會利用他們的勞動力。

 

人牲哪裡來?大概不是遊牧族群 

 

要注意的是,整個殷墟在 200 年期間,犧牲過超過 13000 人,光是 3 處的 68 人,還不到全部 1%,未必能代表全貌。不論如何,這回研究都起了個頭,替後續類似的研究奠定基礎;殷墟仍有非常非常多的樣本,等待繼續探索。

 

遊牧族群依賴動物維生,還沒聽過只吃穀物的。圖/取自 Rogers Archaeology Lab

 

對於人牲的來歷,論文寫法十分保守,沒有作出太多推測。不過公堂之上,我們還是可以假設一下;以下純屬個人推論,不是論文的觀點。 

 

一項關鍵發現是,人牲跟商人一樣都以 C4 植物,也就是小米為主食,攝取過的動物性蛋白質極低。這點基本上能夠排除,人牲本來所屬族群的生產方式,屬於遊牧或是半遊牧的可能性。儘管沒有多少跟商代同時,其餘遊牧族群的資訊,不過以常理判斷,你看過哪個遊牧族群,是只吃穀物長大,幾乎沒吃肉、不喝奶的! 

 

換句話說,人牲本來也是跟商人類似,以小米為主食的華北農業族群,能吃的肉還比一般商人少,又被商人以武力擊敗,被大批俘虜帶回去。這麼想來,甲骨文中記載,商王屢屢擊敗「外族」,虜獲大批人牲的記載,似乎就有了另一種解釋面向。假如大部分人牲都是這種來歷,那麼可以推敲,占人牲中比例最高的「羌人」,多半不是那個年代的遊牧族群,而是常常被商王勢力打敗的魯蛇農夫們。

商代王國大聯盟:商王與他的快樂夥伴

古代的權力遊戲—商王如何制霸天下?

從四種子卜辭看商王國的社會結構

商王殺很大!被當成牲畜屠宰的人牲,從何而來?

祖先的身體會說話:男女差別待遇,至少始於東周

 

三千多年前的商王國是中原霸主,配備區域內最先進的武裝馬戰車,還可能擁有騎兵,領導整個聯盟。商與周邊族群的關係,在確認人牲是外來者以後,也十分引人好奇;這些衍生的問題,只能期待未來更多研究解答了。

 

歡迎光臨粉絲團一起討論盲眼的尼安德塔石器匠

 

參考文獻:

1. Cheung, C., Jing, Z., Tang, J., Weston, D. A., & Richards, M. P. (2017). Diets, social roles, and geographical origins of sacrificial victims at the royal cemetery at Yinxu, Shang China: New evidence from stable carbon, nitrogen, and sulfur isotope analysis. Journal of Anthropological Archaeology, 48, 28-45.

2. 科技大觀園– 考古學研究的科學趣味:看骨頭說故事

3. 來自西方的君主:馬雅歷史上的提卡爾與提奧帝華甘

4. 人牲逃走中:商代的逃亡者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尼安德塔人 的頭像
    尼安德塔人

    盲眼的尼安德塔石器匠

    尼安德塔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