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中部的採集狩獵族群歷史非常悠久,如今卻改用最近遷徙而來的農夫鄰居的語言。這個 2024 年的論文報告,一些有關音樂的詞彙仍然保存著遠古聯繫。
Deep history of cultural and linguistic evolution among Central African hunter-gatherers

圖片的拱形豎琴(arched Harp,當地稱為 Ngombi)來自加彭,不是這回研究的族群。不過類似的樂器也廣泛流傳於中非的西部。via 這裡
調查的 10 個族群住在非洲中部的剛果周圍,最遠距離可達 2000 公里之遙。3 個族群住在東部、7 個西部。總共使用 13 種不同語言,分屬三個大語系。
論文蒐集樂器、生產工具,以及 382 位現今居民的基因組樣本,探討彼此的關係。把源自農夫人群的情慾流動鬼隱(主要是班圖族群),只比較更早的祖傳血脈,可以看出遺傳差異,和地理距離呈現正相關。

接著論文進行更複雜的分析,比較 DNA 流動和樂器、生產工具的關係。簡單說,假如樂器的傳播,晚於近期的農夫情慾交流以及語言轉變,那麼音樂元素的歷史便不會太遠古。相反地,如果樂器傳播遠早於遺傳,意謂音樂的歷史相當悠久。
分析得知,用於比較的音樂詞彙,確實有不少同時流傳於不同族群。最明顯的案例是「ngbídí」,東部的 Efe 和西部的 Aka、Baka,相距 2000 公里,卻使用同一個名詞。
還有些類似案例,儘管這些族群如今使用差異明確的不同語言,稱呼樂器和描述音樂時,依然有共通詞彙。論文認為這是遠古祖傳所致。

另一方面,生產工具的狀況和樂器很不一樣。生產工具和遺傳並沒有明顯的關聯性;與生產工具統計上相關的,是各地的生態狀況。論文推測,生產工具的演化,深受各族群對其生活環境的適應影響,所以比較見不到古早祖傳的跡象。
比起講究實用的生活用具,樂器是經營精神世界的重要道具,承載更多文化記憶與社群認同。 或許因為如此,在各個採集狩獵小族群,遇見外來文化與人群,語言和許多生活方式都改變以後,依然有些音樂元素長期保留至今。
Shum Laka 遺址首度獲得西非古代基因組,非常不像現代西非族群
新聞稿:
歡迎光臨粉絲團一起討論:盲眼的尼安德塔石器匠
留言列表
科學資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