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過 1000 公斤的大型動物(megaherbivore),像是河馬、長頸鹿、大象、犀牛,以非洲最為豐富;然而,過去幾百萬年來卻有不少動物滅團。有學者認為非洲動物的滅絕,與古早人類的演化息息相關,這個 2018 年的論文反駁此一論點。

Plio-Pleistocene decline of African megaherbivores: No evidence for ancient hominin impacts

 

人類演化史上有些關鍵突破,像是 330 萬年前首度利用拉米關石器;280 萬年前人屬誕生;260 萬年前發明奧都萬石器;190 萬年前直立人誕生;180 萬年前出現阿舍利石器等等。 

肯亞330萬年前的史上最早石器

最早的人屬在280萬年前衣索比亞出現

非洲200萬年前的人種多樣性:巧人、魯道夫人、直立人

短篇 誕生於176萬年前的阿舍利石器

 

若是非洲動物的滅團與 hominin 有關,那麼在人類發生關鍵改變的階段(開始使用工具、吃肉、狩獵等等),動物滅絕的速度應該能見到明顯的差異。比方說,開始使用某種石器以後,動物滅團的速率更高。

對人類演化常見的誤會:成為人類不是一步到位

短篇 使用工具處理食物與吃肉,使咬合力減低

 

影響生物生存的因素,大致可以分為「上對下」與「下對上」兩種。以吃植物的動物來說,下對上,是動物數目受環境承載力影響,環境供應的資源多,動物數目就多,反之亦然。

 

上對下,則是這種動物的數目,受到掠食者影響。掠食者增多,動物族群被吃到變少,掠食者就會減少,動物又會變多。如果非洲大型動物的生存受到人類影響,那麼應該是「上對下」;反過來,假如主要取決於環境承載力,就是「下對上」。

每年大遷徙的東非牛羚,怎麼成為河流生態系的金坷垃?

 

 

論文蒐集過去 700 萬年非洲大型動物的資料。基本上,過去 700 萬年來,非洲動物的豐富程度不斷下跌,從來沒有上升過;其中最明顯的轉折出現在 460 萬年前(330 到 590 萬年前間),在那之後下跌趨勢更明顯。抓到惹!460 萬年前,正好是人類、南猿的祖先-「地猿」出現的年代!

露西的鄰居們:300多萬年前的人種多樣性

人類對自身起源的百年追尋

 

可是不對啊,地猿的生活方式,應該和黑猩猩沒有差多少,日常很可能與大型動物沒什麼交集。再看其他幾個人類史上值得慶祝的關鍵時間點,非洲動物也沒有特別變少的跡象,而是幾百萬年來都保持差不多的速率逐漸變少。如此實在很難說 hominin 到底對動物有什麼影響。

 

 

相比於人類里程碑,論文發現,大氣中二氧化碳的濃度,與動物豐富度最息息相關。二氧化碳較高的時候大型動物豐富度也比較高,二氧化碳降低動物也跟著滅團。另外論文也比較惹乾燥程度,發現沒有影響。

 

論文推論,二氧化碳高的狀況下,能生長比較大隻的植物;二氧化碳降低,有利於草地生長(C4 植物)與食草動物,但是不利大型動物。因此,非洲過去幾百萬年來,大型動物的豐富度不斷下跌,主因是二氧化碳濃度不斷下降,與人類演化沒有太大關係。

 

 

非洲大型動物的豐富度,取決於下對上的環境因素,而非上對下的人類因素。不過好像也不是太驚奇 XDDD 和體型較小的動物相比,大型動物本來就不太容易被捕食,命運深受環境資源影響,只會餓死,不常被吃掉。

 

古早人類即使會使一點工具,應該也無法突破體型障礙。和我們智慧大猿是不同的,呵呵呵呵呵~

 

新聞稿:

Early human ancestors not to blame for extinctions of giant African mammals

新聞稿:

Human ancestors not to blame for ancient mammal extinctions in Africa

 

歡迎光臨粉絲團一起討論:盲眼的尼安德塔石器匠

arrow
arrow

    尼安德塔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