仰賴採集狩獵維生的人們,習慣分成一小群一小群移動,不長期定居。轉型為新石器時代不久後,人們的移動性如何,會影響擇偶嗎?這個 2023 年的論文,調查土耳其中部的加泰土丘(Çatalhöyük),以及兩處地理距離在 30 公里內的 Boncuklu、Pınarbaşı 遺址。

Mobility and kinship in the world’s first village societies

329345597_1183264152298119_4019657772633725391_n

 

Boncuklu、Pınarbaşı 的年代超過一萬年,都是新石器時代早期人口不多的小農村;加泰土丘的延續時間很長,這兒是距今 9000 到一萬年前,已經有數千人口的時期。  

 

不同地點的鍶,穩定同位素可能不一樣。鍶會隨著飲食成為牙齒原料,而牙齒在成人後不會改變,所以根據牙齒中的鍶,可以推論小時候成長的地點。

 

論文總共分析 99 人,其中 92 人在附近長大,絕大部分都算是本地人。外地長大的少數人全都長眠於加泰土丘。

 

取樣有限,不過大致看來,新石器時代較早的小農村,大部分人在本地長大,也長眠於家鄉;隨後形成數千人的大型聚落(要想成早期「城市」也可以),大多數居民還是本地人,也有低比例的外來人口。 另外和之前的研究對照,加泰土丘在更晚的 8300 到 8700 年前,又有更多外來人口,加入這座數千人的巨型聚落。

 

2

 

把上述資訊和已知的古代DNA 一起考察,便會生出有很意思的思考。 智人仰仗採集狩獵的年代,一小群一小群人不會長期定居,常常移動。根據已知證據,採集狩獵小團體間會時常找機會交換人口,避免近親繁殖;因此儘管每一群人的人數都不多,依然能免於近親生寶寶。

 

到新石器時代,多數人在大部分時光都定居於一處,不會出遠門。光看人口數目,加泰土丘這類有好數千人的城鎮中心,即使全城的人都不向外尋找對象,要找到近親以外的人生寶寶,似乎沒有那麼困難。

 

相比之下,轉型為新石器時代不久後,如 Boncuklu、Pınarbaşı 這般人口有限,頂多數百人的小農村,假如大部分居民都在本地出生、長大、辱華、死亡,好像不容易避免近親繁殖的問題?

 

然而,由已知的古代DNA 紀錄看來,即使是新石器時代初期,人口不多的小農村,也會盡力避免近親生寶寶。

 

遺傳上看,一千人內的小族群,可供選擇對象有限之下,假如隨機擇偶,勢必會有不低比例的人,父母為近親關係。如果比例遠低於隨機配對的預期,那麼顯然是人為刻意,有意識地避開近親。

 

這回得知農村的居民,絕大部分是本地長大的人。我想這不表示當時的擇偶對象都徹底侷限在「自己村」。如果是幾十公里的鄰近農村,鍶同位素仍為同一範圍,看起來依然會算是本地人。不過,這仍然反映出,智人會避免近親生寶寶的意識。

 

許多人說,避免近親繁殖是智人刻意的文化選擇。這話沒錯,可是我不禁懷疑,或許避免近親繁殖才是智人的本色?而後世常常出現的近親生寶寶,搞不好能視為新的文化發明。 

肥沃月灣西北部,PPNB時期漸漸定居種田

新石器時代之初擇偶對象有限,還是要避免近親繁殖

愛琴世界,習慣親上加親?

 

329400050_6339714309374139_1772721502923004942_n

 

這個論文也被歸納於 PNAS 期刊 2023 年 1 月問世的生物考古學專題「The Past 12,000 Years of Behavior, Adaptation, and Evolution Shaped Who We Are Today」。其他論文如下:

 

Genomic perspectives on human dispersals during the Holocene

回顧文章,主題是人類遺傳史。整理大量研究,按照地理區域逐一介紹,非洲、歐洲、中亞與南亞、東亞與東南亞大陸、島嶼東南亞與大洋洲、美洲的順序。

 

Climate change, human health, and resilience in the Holocene

回顧文章,主題是氣候變遷對人類的影響。從氣候、環境的角度討論人類歷史。

 

Ancient pathogens provide a window into health and well-being

回顧文章,主題是古代傳染病對人類的影響。包括人與環境的關係、腸道共生微生物等議題,還有一些古代DNA 對微生物的研究。

 

Population trends and the transition to agriculture: Global processes as seen from North America

研究文章,主題是北美洲農業與人口增長的關係,不過作者瘋狂推銷的是分析方法:用族群中不同人的死亡年紀(age-independent mortality),判斷人口數目的長期變化。

 

Conflict, violence, and warfare among early farmers in Northwestern Europe

研究文章,主題是新石器時代的歐洲北部,暴力頗為常見。論文觀點是即使當時沒有大尺度戰爭,小衝突應該也很常見,有時候會導致滅村那麼嚴重的後果。

 

Long-term trends in human body size track regional variation in subsistence transitions and growth acceleration linked to dairying

研究文章,主題是農業不見得讓人變矮,吃奶讓人長高。蒐集世界不同地區,古代人的身高變化,評估外在因素對身高的影響。

 

許多人認為,從採集狩獵轉型為新石器時代,使人類的身體狀況變差,包括身高變矮。但是由蒐集的資料看來,不同地區的狀況不一,假如有變矮的話,其實是早於農業轉型前就已經縮水,而非農業以後。

 

農業歷史最悠久的黎凡特、中國,居民身高一直都很穩定,沒有太大變化。歐洲居民身高後來明顯增加,和代謝乳糖的遺傳變異,比例變高的趨勢一致,所以喝奶似乎會讓人長高。 對於這個論文我抱持懷疑的態度。資料取材、關聯性分析、解釋等地方都可能出逮吉,大家有興趣可以自己品味。 

 

歡迎光臨粉絲團一起討論盲眼的尼安德塔石器匠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尼安德塔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