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多的馴化生物中,一類是鳥類。這個 2022 年的論文報告,在長江下游河姆渡文化的遺址中,發現距今 7000 年前馴化鵝的跡象,是至今能確定最早的馴化鳥類。

Multiple lines of evidence of early goose domestication in a 7,000-y-old rice cultivation village in the lower Yangtze River, China

000

via 這裡

 

長江下游的出土地點叫作田螺山遺址(Tianluoshan),距離海岸約 10 公里,年代介於 5500 到 7000 年前,被歸類為河姆渡文化的一員,算是新石器時代中期。

 

田螺山遺址的居民會經營水稻田(rice paddy),可能有養豬,不過生產方式也包含大量的採集、狩獵、漁撈。大型鳥類是主要的狩獵對象,如鴨鴨(Anatinae)、秧雞(Rallidae)和雁亞科(Anserinae,包括鵝與天鵝)。

 

鵝是遷徙性的鳥類,常理來說,他們是在長江下游過冬,溫暖時再前往較為北方的中亞繁衍後代,繁殖和過冬的地點,距離超過 1000 公里。野生鵝不會在田螺山遺址附近生寶寶,假如見到小鵝的骨頭,便有可能是人為飼育、馴化的跡象。

 

遺址總共出土 232 件鵝的骨頭,多數來自成年鵝;4 件的年紀未滿 16 週,當中 1 件未滿 8 週,他們的年紀都小到不太可能遷徙,應該是在本地出生。

 

另外分析 22 件成年鵝骨頭的氧同位素,判斷 18 件是遷徙而來的正常的野生鵝,在當地去世,4 件疑似在本地長大。這 4 件樣本,彼此間的差異很小,論文懷疑是人為控制繁殖好幾代,沒有和野生同類情慾交流的個體。

 

田螺山遺址出土大量大鳥骨頭,鵝數量第三,佔 7.4%,少於秧雞的 24.6% 和鴨鴨的 61.4%。水稻田是合適大鳥覓食的環境,當時的人有不少接觸機會,獵捕以外,或許也試著飼養。

 

論文指出,長江下游早於 7300 年的跨湖橋文化(Kuahuqiao),沒有馴化鵝的跡象。因此河姆渡文化在 7000 年前,似乎是馴化鵝的最初階段。但是古早漢文文獻中,都沒有馴化鵝的文字紀錄。

 

另外照論文說法,目前馴化雞的紀錄,最早能確定的是 6000 年前,比 7000 年前更遲。所以鵝是已知最早被馴化的鳥類。

 

我覺得根據現有證據,要判斷田螺山遺址是否已經有馴化鵝,似乎有點可疑。或許已經有人試著飼養,但是數量可能很少。即使成功培育出馴化鵝,是否有傳承下去,也不清楚。

 

BTW,論文作者是一隊日本和中國學者,我猜主要是由日本人寫作;這個論文的英文寫作品質很好,值得學習。

短篇 世界最早的稻,長江下游,距今9400年

8000年前賈湖遺址,最早養殖鯉魚

短篇  良渚文化始於乾燥,崩潰前大水不止

短篇  長江下游7000年前,河姆渡文化最早馴化鵝?

美國西南10到12世紀,金剛鸚鵡養殖場

短篇 墨西哥居民約在1500年前,最早馴化火雞

 

新聞稿:

Evidence found of goose domestication in China 7,000 years ago

 

歡迎光臨粉絲團一起討論:盲眼的尼安德塔石器匠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尼安德塔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