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美洲存在過多款大型動物,但是冰河時期結束後,馬、象等都滅團惹。這個 2021 年的論文調查白令東部過去 3 萬年的沉積層,由其中的 DNA 評估生態變化,發現美洲馬、猛獁象似乎一直生存到距今 5700 年前,比已知最晚的化石紀錄,還要更晚數千年。

Collapse of the mammoth-steppe in central Yukon as revealed by ancient environmental DNA

270231581_4808478385911247_6215661617465115785_n

 

取樣地點位於加拿大,育空地區 Klondike 的 4 處遺址,涵蓋距今 4000 到 30000 年前之間的沉積層。此一區域古時候是草原、凍原馬賽克的環境,有個很帥的名號叫作「猛獁草原(mammoth-steppe )」,不過冰河時期結束後,不少地區變成森林。

 

猛獁草原的面積一度非常龐大,貫穿整個歐亞大陸的北部,向西到伊比利半島,跨越亞洲與美洲之間的白令,往東延伸到現在的加拿大。

 

2

 

論文的取樣方法能偵測不同年代,眾多種生物的 DNA。假如 DNA 的相對含量能代表該物種數量的多寡,那麼可以推論,象的數量從 2 萬年前便漸漸減少,馬、牛也在稍晚開始變少。

 

當地的氣候與環境,主要是在 1.35 萬年前才劇烈變化,因此象、馬、牛這些大型動物開始減少的年代,比氣候變化還要更早。距今 1.35 到 3 萬年前,當地環境以草地為主,可謂名副其實的猛獁草原。距今 1 到 1.35 萬年前,各色樹木的 DNA 明顯增加,顯示環境由草地轉為森林。

 

這兒有個生態理論的探討:猛獁草原和大型動物們的關係為何?一個論點是,大型動物存在,作為「基石物種」維繫草原生態系,使得樹木長不出來,這是由上而下的影響。另一個論點是,環境條件使得草原存在,才有猛獁象、野牛、野馬等大型動物生存,影響力量為由下而上。

 

3

 

論文認為,長期來看,狀況應該是由上而下,大型動物作為基石物種,使得草原存在,因為當大型動物們大幅減少一段時間以後,才發生由草地變成森林的轉變。然而在一萬多年前,相對短期的時光,環境條件由下而上的影響更大。

 

反正一萬年前過後,環境大半由草原轉變為不利爪爪、馬生存的森林,照化石紀錄來看,美洲的馬、象都滅團惹;但是這回根據環境沉積的古代DNA,多處遺址仍然有少量爪爪、野馬存活,一直到距今 5700 年前才完全消失。

 

光靠現有資訊,不足以判斷是哪些物種、數量多少,比方說也可能是哈靈頓馬。動物去世後形成化石的機率不高,如果只有少數個體,很可能完全不會留下有形的化石紀錄,但是 DNA 仍有機會被偵測到。這也展現出環境古代DNA 的優勢。

 

1

 

化石紀錄顯示,Wrangel 島上的猛獁象一直生存到 4000 年前。由此看來,多數同類已經滅團時,有些孤立的小族群仍然在某些地點延續,並不意外。

 

除此之外,之前發表的另一個論文,取樣分析北極區各處的環境古代DNA,也得到類似的結果。

Late Quaternary dynamics of Arctic biota from ancient environmental genomics

有人質疑環境古代DNA 的年代:

When did mammoths go extinct?

作者解釋:

Reply to: When did mammoths go extinct?

 

這項研究的取樣,北美洲的爪爪生存到 8600 年前,西伯利亞東北部 7300 年前,西伯利亞中部的泰梅爾半島(Taimyr)則是 3900 年前。 大概可以判斷,猛獁草原在一萬多年前大部分消失的幾千年後,仍有少量猛獁象、野馬生存著。

 

喔~~喔喔~~喔喔~~喔喔~爪爪

 

人類時常是生態殺手,這些動物的消長和人類有關嗎?論文認為應該沒什麼關係。雖然人類會獵捕動物,但是超過一萬年前,白令地區人類的存在感非常低,因此不論是動物影響環境,或是環境影響動物,大概都不關人類的事。   

哈靈頓馬非馬?已滅絕的美洲馬家新成員上線啦!

怎麼知道亞馬遜雨林中的壁畫,真的是冰河時期創作?

格陵蘭200萬年DNA,古代生態系選擇性呈現?

猛獁草原消失幾千年後,猛獁象、美洲馬依然生還

 

新聞:

Mammoths and North American horses vanished later than previously thought

 

歡迎光臨粉絲團一起討論盲眼的尼安德塔石器匠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尼安德塔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