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帝很偉大,但需要英雄的國度是不幸的—《亞歷山大的征服與神話》(上)   原載於新公民議會

公元前 334 年,僅有 22 歲的亞歷山大揮軍東征,等到八年後的前 326 年,他已經成為亞歷山大大帝,統治一個跨越希臘、埃及、西亞、伊朗、阿富汗,到印度的龐大帝國。然後他就死掉了,像一顆無比絢爛,卻轉瞬即逝的流星。

大帝很偉大,但需要英雄的國度是不幸的—《亞歷山大的征服與神話》(上)

無止盡的造神運動—《亞歷山大的征服與神話》(下)

 

《亞歷山大的征服與神話:非希臘中心視角的東西方世界》屬於日本的講談社策劃,台灣八旗文化引進的「興亡的世界史」系列。本書以亞歷山大大帝為主軸,介紹圍繞在他周圍的世界,整本書節奏平穩,條理相當分明,也引導出作者認為更重要的議題:21 世紀的我們該如何看待大帝?

 

探討怎麼看亞歷山大大帝以前,先來認識當時的歷史背景。和刻板印象不同,歐洲與亞洲交界之處,自古以來即交流不斷,而亞歷山大出生的一百多年前,波斯與希臘打了數次波希戰爭。波斯帝國和希臘城邦風格不同,即使雙方互看不順眼,從外人角度客觀視之,卻都算是高度文明的國度。

 

然而亞歷山大(三世)降生的馬其頓,卻不屬於任何一邊。馬其頓當然不是波斯人,然而在希臘眾多城邦眼中,馬其頓只是北方邊疆外沒有文化的野蠻人,希羅多德甚至記載:亞歷山大一世想要報名,只准許希臘人參加的奧林匹克運動會,卻需要先證明自己是希臘人。

 

古希臘政治上從來沒有統一過,在波希戰爭後的一百年來,雅典、斯巴達、底比斯等希臘城邦彼此不斷對抗,而波斯也樂於擔當幕後黑手,操弄鬥爭。馬其頓則擺盪在波斯、雅典等勢力之間,逐步茁壯。等到亞歷山大的父王腓力二世時,馬其頓已經發展為希臘地區的軍事、政治強權。

 

腓力二世成為希臘城邦的政治盟主後(科林斯同盟),向亞洲送出先鋒一萬,預備來年進攻波斯;然後他就死掉了,死於非常反高潮的暗殺。接著,亞歷山大繼位,先討平希臘的不服者之後,他踏上了遠征大業,最終真的成為亞洲之王。

 

亞歷山大的一生,可以用另一位征服者凱薩的名言概括:「我來,我見,我征服」,同為征戰與政治巨人的凱薩,對兩百多年前的前輩深有好感。亞歷山大在羅馬時代深受歡迎,本書作者森谷公俊參考的 5 部紀錄,都是蒲魯塔克等羅馬人的手筆,他們從更早的文字記載中(主要有托勒密等人的 6 部)挑選符合時宜的段落,編織出觀點各異的亞歷山大歷史。

 

戴上不同的眼鏡,就能看見不一樣的亞歷山大,他豐富的短暫一生,兩千年來被各取所需,用於各說各話。19 世紀普魯士的史學家朵伊森提出「希臘化時代」的說法,主張亞歷山大的東征,帶動希臘文化進入東方,創造了文化的交流與融合,此說一直到現在仍是主流。另一方面,亞歷山大個人的享樂、奢侈、放縱,發動戰爭與壓迫帶來的破壞,也被用於批判暴君,以及反思西方霸權。

 

森谷公俊是歷史學家,他用《亞歷山大的征服與神話》一書漂亮地向讀者示範:「什麼是歷史?」。現代的歷史學除了在意發生過的「事實」,也重視後人如何詮釋的「觀點」。

 

能不能用史料捕捉到真正的亞歷山大,並不是森谷公俊最在意的重點。本書透過各方觀點交錯,不刻意追求還原,而是希望告訴讀者,亞歷山大雖然只有一個真面目,但是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亞歷山大,而我們怎麼看待大帝,又會影響當下的世界。

 

森谷公俊本人的觀點非常明確,他引用布萊希特的劇本《伽利略傳》:

「孕育不出英雄的土壤是不幸的。」

「需要英雄的土壤才是不幸的。」

 

我們不見得要贊同日本學者森谷公俊,對日本同胞的宣教。不過,既然我們生活在 2019 年的台灣,民主、自由、平等的價值觀也已經成為主流,對於所謂的強人、救世祖、X神,恐怕要多一點戒慎,自己再怎麼平庸,也該時時把「需要英雄的土壤才是不幸的」這句話放在心裡。

米諾斯人與邁錫尼人來自何方?走出古希臘神話,用DNA追追追 

短篇 從希臘到印度、中國,東西方間的藝術文化交流

短篇 羅馬成為帝國的重要一步:打敗迦太基,拿下西班牙銀礦

 

迎光臨粉絲團一起討論:盲眼的尼安德塔石器匠

 

arrow
arrow

    尼安德塔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