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馬遜雨林是一片超大的森林,從前很多人認為,亞馬遜地區在近代以前只住著少數原住民,沒什麼開發,是片不太受到人為影響的廣大天然森林。近年來一些證據卻指出,其實早在歐洲人抵達以前,這塊大地已經有了相當程度人為活動的跡象。古代的亞馬遜居民,馴化過多種植物,距今 8000 年前起,開始有了自己的農業,這是已經知道的。這個 2017 年的論文想要研究,古代人為活動對亞馬遜地區造成的影響,於是分析惹各地區樹種的大規模普查資訊。

Persistent effects of pre-Columbian plant domestication on Amazonian forest composition

 

短篇 歐洲人到來前,亞馬遜流域曾有發達農業

 

我們比較習慣的馴化植物,像是稻、麥,都已經太過依靠人類,沒辦法獨自在野外生存;不過有些半馴化植物,沒有那麼依賴人,即使欠缺人為照顧,也能自己生長,而這些植物,由於與人關係密切,容易出現在考古遺址附近。

 

在亞馬遜地區,一共有 85 種木本植物有受過人類馴化的跡象(包括完全馴化、半馴化,初期馴化),而當中的 20 種在各地出現的頻率特別高,是非馴化樹種的 5 倍。進一步分析這些馴化樹種與考古遺址的關係,論文發現趨勢大致是,馴化樹木離遺址愈接近,數目也愈多,反之亦然。

短篇 南美洲巴西9000年前的斬首行動

 

有個可能是,某些樹木與人類需求的環境類似,所以人類遺址多的地方,那些樹木也會長更多。論文也探討這個可能,結果大概是,的確樹種分佈受到環境條件的影響(例如某處土壤特別肥沃),不過人為因素也占有一席之地。這些因素加總起來,才造成如今調查觀察到的分佈狀態。

 

論文推論狀況或許像是,當初古人進入某個地方時,帶著馴化樹木,增進發展成功的機率;而人為活動,又創造惹適合那些馴化樹木生存的環境。因此我們才會觀察到,遺址多的地方,馴化樹木不論種類或數量也都更多。 不過目前觀察到的狀況,無法排除有些是近幾百年,歐洲人抵達以後才造成的。

 

不論如何,這個論文都證實,看似「原始」的亞馬遜大森林,其實早在現代科技進入以前,已經深受人為活動的影響。

短篇 亞馬遜東部,數千年來不太砍樹的農業經營

世界最早吃可可,亞馬遜5300年前

短篇 亞馬遜4000年前,也馴化過自己的稻

 

新聞稿1:

Ancient peoples shaped the Amazon rainforest

新聞稿2:

Ancient peoples shaped the Amazon rainforest

Science新聞:

Hundreds of years later, plants domesticated by ancient civilizations still dominate in the Amazon

Nature新聞:

Amazon rainforest was shaped by an ancient hunger for fruits and nuts

 

歡迎光臨粉絲團一起討論: 盲眼的尼安德塔石器匠

arrow
arrow

    尼安德塔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