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代王國大聯盟:商王與他的快樂夥伴    原載於泛科學

林澐教授任教於吉林大學,是研究甲骨文等神秘古文字的上古神獸,也是華北、歐亞草原地區考古的專家。1939 年出生,現在已經是老爺爺的他,親身見證與參與了整個中國上古史研究的發展過程 [1]。中研院史語所 2016 年的「傅斯年講座」,特別請到林澐教授講授商史。本文為此次講座的整理紀錄。

紅色指標是商的核心位置。圖/取自 ref 2

 

商代王國大聯盟:商王與他的快樂夥伴

從四種子卜辭看商王國的社會結構

古代的權力遊戲—商王如何制霸天下?

 

商在建國以後歷經多次遷都,約 3400 年前起,殷成為商代後期的長期首都,也就是現在的安陽殷墟;多數甲骨文都是在此處出土,加上豐富的考古資料,使得殷墟成為後人認識商王國,最重要的考古遺址。

 

林教授由古文字學與考古學建構出的「商」,是個怎樣的「國家」呢?

 

本體加諸侯,商的大平台

 

總之,商完全不是現代認知中的那種「國家」。

 

商,本身是一個國家「商王國」,卻跟我們習慣的現代國家形式,或是古代中國的朝代,以及大多數定義下的帝國,不是同一種東西。在商王國的時代(之後簡稱為「商代」),東亞存在為數眾多的「方國」(商王國本身算是一個比較大的方國),某些關係緊密的方國間形成「方國聯盟」;商代時有許多方國聯盟同時存在,「商方國聯盟」是其中最強大的,而商王國是這個聯盟的領導。

 

商方國聯盟是由核心的商王國,與周圍眾多諸侯共同組成。商王國的諸侯大致上有三種:侯、田、任(男)。「侯」是諸侯的主體,有些是本來就存在,後來投靠或臣服於商王國,有的是後來由商王國獨立出去,發展而成的方國。侯與商王的關係親密,是參與聯合作戰、獨立接案出征、納貢、替商王辦事等具體事務的主要運作單位。

 

「田」開始時是商王派到外地開墾,負責農牧生產的手下,隨著任務複雜化,有些田後來發展為獨立的方國,在商代晚期地位提高。像是西周時的晉國,原本就是「甸侯」。

 

「任」也作「男」,本意是「任事專一」,也就是被商王派去執行特定任務,後來獨立的諸侯。林教授舉了一個考古上的例子:位於現在山西的夏縣有個遺址,當時可能是專門供應安陽的產鹽地。

 

另外林教授特別討論了「衛」。《尚書.酒誥》《尚書.康誥》都有提到衛。衛在卜辭中看似是「巡邏」之意,沒有固定的區域;衛是否跟田一樣後來發展為方國,林教授認為證據不足,難以判斷。

 

諸侯不聽話怎麼辦?辦徵文比賽!

 

跟其他史前考古研究相比,商與周代擁有許多文字記錄,但身為古文字專家的林教授特別強調,文獻與卜辭記載不可全信。商王國內部直轄的稱為「內服」,以外則是「外服」,多數周代文獻對外服的描述卻「整齊化」又「擴大化」,失去真實的原貌。

 

比方《尚書.禹貢》提到:「五百里甸服:百里賦納總,二百里納銍,三百里納秸服,四百里粟,五百里米。五百里侯服:百里采,二百里男邦,三百里諸侯。五百里綏服:三百里揆文教,二百里奮武衛。五百里要服:三百里夷,二百里蔡。五百里荒服:三百里蠻,二百里流。」

 

作為「麥塊(當個創世神)」玩家,虛擬世界可以任你規劃,但在現實世界中,五百、四百、三百、二百、一百里,比用圓規畫地圖還整齊,有事嗎?

 

現實世界不是在玩遊戲啊。圖/取自 ptt

 

卜辭是商代第一手的文字材料,上頭留下不少商王如何對付不聽話諸侯的做法:逮捕、征討、抓來打,好不威風。然而稍有思考能力的人都知道,新聞報導不但會失真,還常受到立場影響,長自己志氣,滅他人威風。商王留下的卜辭,當然多少會有誇大不實的成分,要是研究古代時,人家寫什麼就信什麼,鑽牛角尖說文解字,這腦袋的判斷力簡直比西瓜還不如。

 

林教授認為商代實際的狀況,應該比較接近《國語.周語上》,不小心講出的真話:「夫先王之制:邦內甸服,邦外侯服,侯、衛賓服,蠻、夷要服,戎、狄荒服。甸服者祭,侯服者祀,賓服者享,要服者貢,荒服者王。日祭、月祀、時享、歲貢、終王,先王之訓也。有不祭則修意,有不祀則修言,有不享則修文,有不貢則修名,有不王則修德,序成而有不至則修刑。」(注意這裡講的是周王,還不是更早以前的商王)

 

無責任超譯:「我們對諸侯的控制力,由內而外,愈來愈弱。比較近的『請給我黃金』、『請給我木材』、『請給我食物』,可以常常壓榨;比較遠的不能強求他們做牛做馬、送錢送糧,心意有到,肯來定期服務就好;至於更遙遠的,只能送上遙遠的祝福,在外頭不搗蛋,偶爾肯來見大王一面就該滿足。萬一諸侯不聽話該怎麼辦?周圍的不聽話,罵他幾句;比較遠的就辦徵文比賽,寫文章譴責;太遠的反正做什麼都沒用,不如修身養性,求自己身體健康,對方爽到中風比較實在。去打人家?大王別傻了,別把國立編譯館寫的當真。」

 

徵文捍衛國土!圖/取自 ptt

 

「倭戎不聽話,說釣烏龜台是他們的,本騜……不是,本商王震怒,趕快舉行捍衛主權徵文比賽,表達我方堅定的立場!」大概類似這種狀況?「那個收過我們一堆好處,結果還跟中山國建交的河邊國王腦殘開刀?哈哈哈哈哈,還好早就跟他握過手。」

 

文化、方國、聯盟

 

假如把商代當作是鐵板一塊的「商朝」,再對照考古記錄,自然會產生許多無解的問題。為什麼商朝時,有商風格,卻好像不屬於商統治範圍的商城到處存在,甚至連長江以南都有 [2][3]?「商」到底範圍多大?

 

圖/By The original uploader was Kallgan at Chinese Wikipedia - Transferred from zh.wikipedia to Commons by Shizhao using CommonsHelper., CC BY-SA 3.0, 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ndex.php?curid=11015283

圖/By Kallgan, CC BY-SA 3.0, wikimedia commons.

 

用方國聯盟的概念來想,才能問出比較恰當的問題。商王國本身是一個面積不太大的方國,由其領導的商方國聯盟,範圍相較之下當然大得多。商的文化影響力傳到四周,但各地仍保留部分本土文化。因此,考古上的一種文化,並不能直接等同於一個方國,更不等於一個方國聯盟。

 

也就是說,沒有辦法用商文化的分佈,直接確認商國土的範圍;不要把地圖上幾個商文化的點連起來,就說圈起來的都是商的領土(林教授以前做過這種事,後來後悔了)。

 

若有實無的國界線。圖/取自 YouTube 截圖

 

另外林教授也指出,現在的國家有國境線,但由商代的外敵常常自自冉冉進進出出看來,商代應該不能維持明顯的國界,缺乏固定的疆域。不管怎麼看,上古時代的商,都不能直接用現在的狀況去想像。

 

傳世溫拿與被遺忘的魯蛇們

 

商代的狀態是如何形成?當然是由更早以前發展而成。新石器時代的東亞,各地自然生成許多相差不大的「邑」,新石器晚期邑逐漸分化,後來邑合體為「都邑群」,都邑群就是構成方國的基本細胞。

短篇 東亞北方5500年前開始不潮,可能與文化轉型有關

 

林教授認為,「方國」比起其他稱呼更有包容性。以人類學的四階段組織概念「遊群、部落、酋邦、國家」來看,商代的方國聯盟,有些聯盟中的成員其實沒有達到國家的等級,卻仍屬於方國聯盟的大平台,受其影響。林教授自認他「方國聯盟」的概念,跟其他人提出的「複合制國家」並無實質性區別。

 

林教授認為,在多層次的都邑群集合體中,為首的方國,最終形成了中國最早的國家。商相當程度地繼承了更早之前,由夏領導的方國聯盟;商方國聯盟是以商王國為首,由大大小小方國以「星團-網絡型」組合而成。

4000年前超級大洪水,真的能證實夏代存在過嗎?

 

留下大量器物,又有文字記載的商方國聯盟,儘管已經滅亡很久,仍被現在的人熟知。然而與商同時,其實還有很多其他方國聯盟存在,只是在選擇性的歷史記載,以及殘缺不全的考古證據中,這些曾經存在過的魯蛇,大多數都被後世遺忘了。

 

歡迎光臨粉絲團一起討論:盲眼的尼安德塔石器匠

 

1. 我的学术道路(林澐)

2. 天外來客?──神祕的三星堆文化

3. 盤龍城:消失在歷史浪濤中的商代都市

 

arrow
arrow

    尼安德塔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