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人與一些動物的牙齒,是先長乳齒,一段時間後乳齒脫落,再長恆齒。之前學者研究動物,提出「inhibitory cascade model」來解釋牙齒發育,也就是先長的牙齒,會影響後長的大小。以形態鑑定動物物種時,牙齒是十分常見的分辨方法。2016年這個論文比較了一堆hominin與大猿的齒列,研究人類與其已經滅亡的親戚們,是否也遵循這個模式。

A simple rule governs the evolution and development of hominin tooth size

F1  

 

有5顆牙齒納入比較:乳齒的第一、第二臼齒(dp3、dp4),以及恆齒的第一、第二、第三大臼齒(m1、m2、m3),其中第三大臼齒就是智齒。結果發現hominin們牙齒發育的模式,也跟動物一樣。這麼多人類親戚裡,以牙齒相對大小來區分,又可以分為2大群,而且與親緣關係大致一致。

 

一群包括現在的大猿、400多萬年前的始祖地猿、100多到400萬年間的各式南猿與傍人,它們的3顆臼齒普遍比2顆乳齒大很多。另一群全都是人屬(Homo),長很矮的佛洛勒斯人、直立人、海德堡人、尼安德塔人,還有我們智人自己,它們各自的牙齒有大有小,但跟自己比,2顆乳齒跟3顆臼齒的大小都沒差太多。我們智人本身,有些甚至連智齒都不長惹。論文指出,得知hominin牙齒發育的模式後,可以用來預測某些物種,沒能找到化石的缺失牙齒大小。

近親南猿:阿法南猿Lucy的另一種南猿鄰居

海德堡人:人類承先啟後的演化關鍵

 

如何定義一種hominin是否屬於Homo,是個爭議不休的問題。這個研究認為,也許這次發現的齒列模式,可以作為判斷物種是否屬於Homo的定義。這裡第一個中槍是巧人,它是唯一一個被分類為Homo,卻歸到南猿那邊的,作者建議根據這個結果,我們可以考慮是否要把巧人改成巧南猿。

非洲200萬年前的人種多樣性:巧人、魯道夫人、直立人

 

具備哪些特徵才能算是Homo,這是非常難解的問題,隨著我們得知更多人類演化的知識,人與南猿間的界限反而益發曖昧。個人看到這個分類(見圖片)注意到的是,雖然論文說法是,巧人跟南猿的模式類似,但跟巧人最接近的是泉源南猿,也由納萊迪人發現者所找到的泉源南猿,也是高度爭議的物種。

短篇南非的神秘南猿「小腳」距今367萬年

納萊迪人-既原始又現代的南非新星

 

出現在200萬年前的泉源南猿,卻也配備一些屬於其他Homo的特徵,因此有些學者認為,泉源南猿其實是人類的祖先,甚至應該被歸類為Homo。從這個齒列的比較看來,巧人跟泉源南猿剛好位於南猿與Homo的交界。究竟是泉源南猿/巧人、泉源南猿/巧南猿、泉源人/巧人、泉源人/巧南猿,這問題顯然一點都不單純。要把是人、不是人的界限畫在哪裡,個人意見是,我們所知依然太少。

 

亞利桑那州立大學新聞稿: 

One rule to grow them all

蒙納許大學新聞稿: 

Predicting human evolution: Teeth tell the story

LiveScience新聞:

Food for Thought: Human Teeth Likely Shrank Due to Tool Use

 

歡迎光臨粉絲團一起討論:盲眼的尼安德塔石器匠

arrow
arrow

    尼安德塔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